我不需要伯乐,我就是自己的伯乐。
这两年,也许是被现实裹挟,我一直在工作中寻求认同,情绪也在失意与得意间不断横跳,但我并没有觉得未来更明朗。
直至再读福楼拜,当看到他的写作历程,我敏锐捕捉到他人生的重要节点(仅列举其一):
一八四五年,《情感教育》完成初稿,福楼拜试图在这部小说中把激情和写实融合在一起,没能获得成功。
一八六三年,福楼拜重新拟定了《情感教育》的提纲,大量阅读资料,全部改写,这项工作直到一八六九年才完成。
在创作上尚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创作思想体系的福楼拜,在《情感教育》和《圣安东尼的诱惑》两部小说中进行自己文学上的实验,终于发表《包法利夫人》,一炮打响,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文学艺术。
随后修正前两次实验的作品,一一付梓出版。
不管友人是否评价他的作品“写得很糟,文字讲究,却支离破碎”,他都是要把自己的文学实验进行到底的。
启发我修正在工作中的心态,即:
抛弃企图寻求伯乐的幻想,他人的认可是社会衡量我价值的尺,重要的是,我自己内心有没有一把尺,它决定我不为得到褒奖而自得,得到贬毁而自悲。
既然我有尺,那么——
我不需要伯乐,我就是自己的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