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会因年龄的不同而不同。年少时,几乎不喝茶或者喝少许茶;青年时,生命体旺盛,大多喝些绿茶或者半发酵茶;人到了一定岁数,历事万千,观人无数,去日苦多,喝茶的口味也在长大。
于我而言,总爱喝点黑茶。主要是喜欢黑茶那种洗尽铅华之后的质朴与厚重,那富有变化的品质毫不张扬,初入口稍微显得淡漠,耐心一点,那淡漠,竟是越来越浓甜。那份厚重,除包容隐忍之外,还有一份不屈不挠。
黑茶的品类里又唯独钟爱安化黑茶,只因钦佩一位叫陶澍的人,他是安化人,爱屋及乌嘛。陶澍道光年间曾任两江总督,号称引领清代中叶以来湖湘人才振兴的“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他不仅有胡林翼那样的好女婿、左宗棠那样的好亲家(陶澍幼子娶左宗棠长女),还有魏源、林则徐那样牛哄哄的幕僚。他还为安化茶写了一首最长的诗。
安化隶属湖南益阳,距长沙二百公里,是汉、土、苗族等26个民族杂居的县级市。资江横过安化县城,两岸山体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对茶叶生长颇为有益。安化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黑茶,世界上第一支千两茶、中国第一片黑砖茶、第一块茯砖茶、第一块花砖茶都生产于安化。
《本草纲目拾遗》(卷六·木部)中专门有“安化茶”条目:“出湖南,粗枝大叶,须以水煎,或滚汤冲入壶内,再以火温之,始出味,其色浓厚,味苦中带甘,食之清神和胃。性湿,味苦微甘,下膈气、消滞,去寒。”
安化茶叶片柔软肥厚,可塑性大,利于加工。据《安化茶叶志》载,制作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茶树必须长于阳崖阴林之中。
安化黑茶有紧压茶和散装茶之分,所谓“三砖三尖一卷”,也就是黑茶中的黑砖茶、茯砖茶、花砖茶,散装茶中的天尖、贡尖、生尖,以及花卷千两茶(约37公斤)。
安化千两茶的加工工艺独特,在所有食品中可谓独一无二:用竹、棕、蓼一次捆压而成,包装过程即其最重要的加工工具。茶用篾片捆压,篾片在捆压紧缩过程中逐渐缩小,最后乃是行成定型的竹篓。千两茶茶胎,要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方才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则衬以棕叶,用以防水防潮。尤其是毛茶还要在七星灶上用松木烘烤,造成千两茶独有的高香。
安化陈年千两茶,茶胎色泽如铁,隐隐泛红,开泡后陈香醇和绵厚,汤色透亮如琥珀,滋味圆润柔和。新制千两茶则浓烈霸气,涩后回甘。
饮茶的功能除了解渴,更有一种精神层面的需求,通过饮茶的这种形式,能感悟道某种人生境界。杯茶之中,蕴含着真性情。喝安化黑茶,能在茶味的余波里体会到湖南人“吃得苦,耐得烦,不怕死,霸得蛮。”“不到黄河不死心,到了黄河心不死”的厚重诚拙与自强不息的精神。
人一步步熬下来,到了不惑之年,通常已经放下,喜欢在喧闹中寻求平静、平淡与知足。此时心素如简,人淡如茶。淡名、淡利,无争,无夺,如果一切脱俗了,便会进入一种幽远美妙的意境,如同一盏无味而至味的安化黑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