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参加1000天视频演讲+写作挑战的第470天,继续分享沟通这门艺术。
在视频号分享在《演说进阶课》晋杭老师教的,在他人犯错时,把“你为什么会……?”换成“你为什么敢……?”
例如“你为什么会迟到?”,换成“你为什么敢迟到?”,这会让提问者从思考理由、原因,到更多找自己内在原因的转变。
思考自己的价值排序。就像如果迟到的原因是睡过头,Ta听到这个问题,会意识到自己把“睡觉”这件事排在“准时上课”前面。
因为在我们潜意识中,一定会优先做自己觉得重要的事情。就像不要相信对方说“我没有时间看书/锻炼”,更深层次的原因,是Ta不觉得看书/锻炼这件事有那么重要。
其中有一条评论说:
“这样说有没有可能引起人家的情绪反应,人家会不会觉得受到批评了?”
我看到这条评论的反应是,对哦,然后回复她:
“如果有这种感觉也是对的,对方做错事就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这个也看人,一般是领导对下属,学生对老师,父母对孩子。”
这是我的真实感受,做错事,被批评是不是正常反应?难道还希望被夸奖,或者别人对做错事的自己好言好语?
我们很多时候被“教育”要高情商,要照顾别人的感受,别人的情绪,所以说话、做事情都会小心翼翼,别伤了别人的心。
这也是对的,但是如果过度就很容易变成“讨好型人格”,为了不伤害他人,委屈自己,憋着自己情绪。
在课程时有位同学问了晋杭老师一个问题:“有一些人每天给自己群发信息,很不喜欢,怎么办?”
不喜欢这种行为,这个朋友可以失去,例如不知道哪里加来的微信好友,从来没有聊过天,朋友圈都是广告,那就可以删掉对方。
我有一个朋友,一起做过不下5场义工,睡过一个房间的友情,后来经常收到Ta群里的服装图片,我忍了一周,终于给她发了信息说:可以把我放在不要群发好友组。
她没有回复,第二天照常收到她的群发信息,我不舒服,但想到我们的关系,忍了,过了几天我再次回复:你有看到我信息吗?看到回复一下。
她依旧没有回复,第二天再次收到她的群发信息,我是真的不爽了,再次发信息给她:你是完全不在意我俩的感情吗?
她依旧执着的没有回复,第二天照常给我群发信息,我果断删除她好友。
我想在她再次给我发信息的时候,看到我们已经不是好友,一定是不舒服的,但是我做了,而且我为自己的这个举动点赞。
曾经我很有“讨好型”人格的特质,面对别人的请求不知道怎么拒绝,遇到不开心不喜欢的事情不说,说话做事以别人的感受为先,非常憋屈。
之后看《被讨厌的勇气》,再在课堂听晋杭老师对同学提群发问题的分析和解答,说我们有时需要锻炼“让人不舒服的能力”,非常认同。
我很喜欢蔡康永对情商的看法:讨人喜欢,也舒服做自己。
这是一个需要掌握分寸感的事情,这条路上需要我们一起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