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在某公众号上看到刘心武将《金瓶梅》和《红楼梦》一块提起,说《红楼梦》对《金瓶梅》有所借鉴,还说《金瓶梅》的艺术价值很高。这就引起我的好奇心了,于是找出《金瓶梅》的电子书,看了一早上。
谁知那天晚上,老毕从外面回来,拎着两本书往我桌上一放。
我问:“干嘛的?”
“你不是喜欢看书吗?给你看!”
“哪来的?”
“我买的!”
“你不看吗?”
“你先看。”
我在床上欠身,将书拿来看了下,一本是柴静的《看见》,一本是勒庞的《乌合之众》。随便一翻,到底是纸质书,读起来特别舒服。想起之前翻电子书的时候,看到过《看见》的书名,但是没有点开看,我翻了翻,有阅读欲望,于是决定弃了《金瓶梅》,改读《看见》。
从11月22日到今天,有时读电子书,有时读纸质书,断断续续读着,终于读完了。
这本书有23万字,字数不算少,信息量也很大。这个信息量不仅是以“多少”来衡量,而且是以“深浅”来衡量的,书中内容几乎总能引发人的思考,让我思考“人”,思考我们的社会。
柴静在序言中说:“在这本书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
能给柴静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当然也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多次觉得有所触动,产生悲悯情绪,又多次思考。感想很多,但又都觉得想得太过浅薄。虽然没想出什么深刻的东西,但终究还是觉得有所得,只是还需要更多的思考来沉淀。
柴静的文笔很简洁、冼练,句子断得也很干脆,让人觉得,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她本人一定是一个干练、犀利的人。
除了最后四章,整本书的整体风格偏理性,很少抒情,节奏也比较快,只有个别篇章的个别片段,行文会忽然慢下来。
很羡慕柴静和老范、老郝之间的那种搭档友谊,也很喜欢老范那种既温柔、活泼、又认认真真的纯洁性格。
我想了一下,《看见》这本书,我老早就知道;柴静这个人,我也老早就知道。但也仅此而已,仅仅是知道而已,从来没有去了解过。现在,我读了这本书,我就与这本书和这本书的作者产生了思想上的交流,我对书和作者的感觉就不一样了。这种感觉就像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走进彼此内心世界的时候,白首如新,一旦走进了彼此内心深处,也可以倾盖如故。
如果不是老毕把这本书拿过来,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读这本书,也可能永远都不会。之前,我虽然看见了这本书的书名,其实相当于没看见,因为不走心,现在,我读完了这本书,才算是真正的看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