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符号漫谈》36篇稿件已经完成多日,惠灵顿《乡音报》陆续发表中。按以往的写作习惯,这事已经成了过去,但1组稿过程中的两件事却始终在心头挥之不去。
《脸谱与京剧》是最早动笔的篇章,构思时就有了把做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京剧梅派隆重介绍给中外朋友的想法。像每一篇动笔之前先查资料一样, 我在网上查阅了大量资料,当然也包括与“世界三大表演体系”相关的内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我多少有些了解,而梅兰芳的京剧流派为什么可以和有系统理论的这两大体系相提并论我却完全不知道。
查阅的结果非常遗憾,这世界三大体系的提法,是五八年一位南方的戏剧理论研究者提出的,虽然并没有足够有力的论据,但在那个大放卫星的年代,这种能振奋民众自豪感的提法自然大受欢迎!年代一过,那提法自然也事过境迁。
这让我不得不放弃原有构思,进而思考京剧何以会呈现这样一种与西方舞台表演完全不同的含蓄、虚拟的戏剧处理手段以及程式化的表演方法。
思来想去,这当然与中国文学的含蓄有关,但更为实际的促成原因却可能是因为京剧艺人的“穷”。
西方歌剧的舞台布景道具真实宏伟,把观众直接带入身临其境的故事发生地。而早期的京剧艺人却没有如此排场,他们在不同的村镇、城市、戏园或露天舞台表演,居无定所。他们所有可搬运的,只能是推车挑担所能承载的小件物品,自然无法奢望逼真的布景和道具。
于是,山、城、高台便是方桌叠起;
于是鞭可代马,桨可代舟,轮旗可代车;
于是既然不可能处处逼真,索性在表演和舞台调度上也同样处理:更漏声便是春秋交替,走圆场便有千里之遥,七八人俨然千军万马;
于是,进一步生发出无实物或半实物表演:抬手叩处便是门,拈针手指是缝衣,挥袖遮时风雨著,大袖一挡饮宴毕。
同样道理,服装化妆的程式化也真的能省钱,试想,不同朝代,不同地域,如果一个人物一套装束、一种妆容那要备多少服装?最初可能是出于无奈,没那么多钱嘛,长此已往就形成了规矩,酿成了风格,构成了独有的韵味,偏偏这韵味与中华文化整个东方审美趣味又是那样相合,在世界戏剧界独树一帜的京剧艺术就此傲然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纵然没有那“世界三大表演体系”的盛名。
我在《与京剧结缘》一文中写道:当我们在中国符号活动中宣传京剧时,也真正在为京剧的传承忧虑。这忧虑来自于幼时的近距离接触,来自于样板戏时期对传统和改革的思考,来自于写作中国符号漫谈时的反复构思。在动笔写下这篇文字时,这忧虑已然不在,原因是:在人类社会几千年历史中,已经消亡或在无穷变迁中早已不复存在的文化不会只有京剧,与世间所有事物一样,京剧,自然也有它自身的产生、成长、成熟、衰亡的规律。像淡然看待我自身随年龄不断消失的东西一样看待中国文化,心便平静如水。
《中国符号漫谈》计划篇目当然少不了中国武术,如果谈起外国朋友心目中的中国符号,那“中国功夫”自然排名靠前。然而在构思时,却实在无法给中国武术定位。一个最基本的定位就解决不了,武术究竟是技击、健身还是表演?
于是在网上疯狂查阅,关于中国武术的定义无数:
中国武术具有与中国古代哲学相应的哲理性。如天人合一的观念,如圆与空的观念等等。
中国武术体现在“止戈为武”的道的层面,所谓“上武得道平天下,中武入喆安身心,下武精技防侵害”。
中国武术具有与经络穴位、脏腑运行等中医学密切关联的健身作用。
中国武术是运动美与艺术美完美结合的观赏项目。
……
网上的说法各一,虽然通篇溢美之词,却都在回避着一个令人沮丧的现状:传统武术的技击水平低下,上不得擂台!
于是又在网上查视频,结果更加惨痛,传统武师们在擂台上与拳击、散打选手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几乎都是惨败!
我想,武术无论怎样“高大上”,终究应该是以攻防技术为目标的运动项目,“只能看不能打”,或者“只练套路不可搏击”,或者说“最厉害的招数取人性命,不能用于搏击”等等说法最终都无法回答我“中国武术究竟怎样定位”的问题。这种种说法也与中国功夫在全世界武术爱好者心中的地位完全不能相应。
中国功夫的名声鹊起大约源于李小龙,他自幼喜爱武术,练过多种中国拳法,同时也学习西洋拳击及泰拳、空手道、跆拳道技法,他自创的截拳道吸取了传统和现代技击技术的长处和特色,在各种擂台上让各国拳手臣服,而他拍摄的功夫电影更是让天下拳迷热衷于中国功夫。不少外国友人来少林、武当修习武功。不知他们学到了什么,只是李小龙之后,擂台上极少见到传统武术选手。
我最终还是暂且放弃了中国符号武术篇的写作,因为查阅了无数资料后,我自己也没弄清中国武术究竟是什么?然而,关于中国功夫的查阅和思考还将继续,因为无论如何,我还是想把中国功夫这独特的中国符号讲给中外朋友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