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家里的这段时间,我们经常能听到家长的抱怨,说孩子在家任性、耍脾气,尤其是2~3岁进入了执拗期的孩子,可能爸爸妈妈就更“崩溃”了。
这不,就有一位家有3岁男宝的妈妈跟李璞老师讲述了她这段时间的苦恼,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她也慢慢找到了陪孩子的好方法,开启了愉快的亲子时光。快来看看这位妈妈的分享吧!
我家儿子现在3岁了,年前,我们早早买好了车票和年货准备回老家跟亲友团聚,可谁知,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我们的计划。于是,我们响应号召,退掉了车票、取消了聚会,宅在家里为抗“疫”做力所能及的贡献。
不过,我们一开始过得并不顺利。活泼好动的孩子不能出门,也没有了小伙伴的陪伴,情绪比较低落,加之他正处于执拗期,所以总是不按常理出牌。不管跟他说什么,他的回答基本上都是“不”、“我就不”,似乎什么事都和你对着干,什么话都要反着说。有几天还喊着要出门玩,我不答应他,他就发脾气,对我喊叫、哭闹,还不好好吃饭,一刻也不让人安静。
于是我告诉他:“外面有可怕的病毒怪兽,它会咬人的!”结果他回答我说:“我就是要和病毒怪兽玩嘛!它不咬人!”接着就是又哭又闹、摔玩具,我真是无奈了!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走到厨房拿了一个透明的塑料袋,用白板笔在袋子上画了一个怪兽的脸,当我突然把它拿给宝宝看时,宝宝先是愣了一下,接着被吓哭了。我指着怪兽塑料袋,严肃地说:“看见了吧?这就是病毒怪兽!”我家儿子吓得向后退了几步,片刻,我迅速把袋子扔到了垃圾桶里,说:“你看!妈妈把病毒消灭啦,咱们离它远点吧!”
然后,我赶紧洗了手,走过来拉着宝宝的手说:“看到了吧!刚才那就是病毒怪兽!它会伤害我们,我把它消灭了,不怕啦!”最后,孩子说:“妈妈,我不要病毒怪兽了!”
为了缓解儿子紧张的心理,我赶紧给他讲了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出门,还告诉他我们在家也可以玩得很开心。随后,我们一起玩起了找朋友的游戏,这才算让宝宝开心起来。
后来,我每天都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宝宝,和他一起在阳台上拍球,边拍球、边数数;和他一起跳地板砖块,看谁跳得远;一起捉迷藏,他藏在桌子底下,我假装看不见他、找不到他,他很得意,觉得很好玩。我们还一起读绘本,一起画画,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在这个过程中我尝试理解他的逆反心理,尽量多给他一些关心、理解和耐心,只要他的要求不过分,我都会耐心地引导他、满足他。不过,我们也给孩子立了规矩,告诉他厨房的刀、炉灶、热水壶不能碰,借此机会培养他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
这段时间里,我和爸爸还经常鼓励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自己吃饭、穿衣服,有时候让他试着洗洗自己的小袜子,培养他的独立能力。当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我们也不吝啬夸奖,经常鼓励他。每当这时,孩子就更加高兴了,而且还有了做得更好的信心和动力。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宝宝“忙”起来,也让他的心情好起来。这几天,宝宝很少再提出到外面去玩耍了,有时只是站在阳台上,隔着玻璃向外张望,楼下的确没有一个孩子和人走动,宝宝似乎也明白了一些什么吧!只是用“病毒怪兽”塑料袋吓唬孩子的事让我感到时时不安,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
执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孩子执拗表现的心理需求可能有这几种:一是寻求家长的关注;二是希望家长能理解自己的好奇心,并给自己探索的“权利”;三是孩子受到家长的批评后产生心理伤害,故而产生逆反心理、寻求报复;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受到家长的指责后假装无能,消极抵抗。
但孩子的执拗期并非必然是家长的“危机”,只要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想好对策,就能帮孩子平稳度过。
在特殊的宅家期间,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关心、宽容、尊重、耐心,多为他们提供实践的机会,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个性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要给孩子立好规矩,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安全意识。
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不讥讽、不嘲笑、不放弃、不说不该说的话,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让步、不妥协。当宝宝遭遇失败时,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们转移坏情绪,缓解失败后的心理压力,跟孩子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他们重建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