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感慨
近来重读红楼梦,有点着迷,连着翻了两遍,以前看时,无甚感触,无非吃喝玩乐,男女之情,琐琐碎碎,即使看到黛玉葬花,焚稿断痴情,宝玉出家,也心如死灰,不起涟漪,大概那时还什么都不懂,与书无法沟通,现在重读,年龄大了,按照书中的说法也就是半世潦倒了,作者已经在构思怎么写红楼梦了,亦或已经写了几回了,而今读起来,感慨万分。单就一语双关,一石三鸟,一化万象,万象归身,草蛇灰线,伏延千里这种写作手法,就够人玩味的了,更别说什么文史哲,儒释道,封建时代的百科全书,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了,还有什么版本学,曹学,考证学,探佚学,五花八门,是够热闹的,够玩味的。
这次重温,看到八十一回,翻了一页就再没往下读,不知是受了既有的八十后为续书的这种说法的影响,还是怎么回事,翻了一页发现文字变了,味道变了,就回头从开始又重读,再没看后四十回的文字,正如张爱铃所说,人生三大遗憾,红楼未完。进入红楼就像进入了迷宫,上面十八层,下面十八层,左右还有十八层,更要命的是只有入口,没有出口,就像进了太虚幻境,宝玉是胯下冰凉一片醒来了,我们却是梦魇了,似醒非醒,似睡非睡。
作者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咋看起来甚是荒唐,记载的无非家中琐事,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菜,睡什么床,靠什么垫,怎么吃茶,怎么行令,怎么玩乐,可细细品读起来,这就是生活啊,处处人情世故,处处人生哲理,荒唐吗?作者自说,所记之事大抵合乎事理,鲁迅先生说,正因写实,转成新鲜,人,事,境那是全方面,立体的描述,实实在在的呈现,黛玉初到贾府,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惟恐说错话,做错事,入乡随俗,是后来那等尖酸刻薄吗,显然不是的,她很清楚自己是什么处境,即使上有最亲的外祖母,毕竟也是寄人篱下,可后来为啥成那个样子了,因为对宝玉动感情了,动了感情不闹一下那还叫真感情吗,为啥后来又不闹了,用黛玉的话说,我都知道了,那还闹个啥呢。所有这些人物的描写,事态的演变,内心的活动,是何等的真实,何等的合乎事理,所以这满纸荒唐言确是现实生活的如实雕刻,不留死角,立体再现。
也正因如此写实,才甚是辛酸,作者说十年辛苦不寻常,字字看来皆是血,女娲补天原计划是用36501块石头,可实际用了36500块,就那一块没用上,是本身就是多余的,还是自身成色不好,无才补天呢,看这数字说明先天就是多余的,与其他石头不一样,后天呢,癞头和尚施幻术将其变为通灵宝玉后,这玉不是完美无瑕的,是有杂质的,由赤霞宫里的神瑛侍者下凡携带,瑛,说明本质还是块石头,是一块病玉,先天多余,后天无才补苍天,被撩在个大荒山还是无嵇崖又是青硬峰下,多可悲多凄凉啊,他倒是想去那花柳繁花地,温柔富贵乡受享一番,可所见所闻所感,竟是那般世态炎凉,腌臜浊臭,真假难辨,悲欢离合,所以才会唱道,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荒唐,到头来,只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你道是荒唐啊,却是真真切切一把辛酸泪。
纵然是边缘的,纵然是多余的,纵然无才补苍天,我依然是那么痴情,那么执着,小红借机遗香帕,晴雯卧病补雀衾,宝钗内热吞冷香,黛玉倚锄吟葬花,他们或为某人而痴,或为某事而痴,而宝玉呢,看见鱼儿游过,嘀嘀咕咕,看见大雁飞过,长吁短叹,看见海棠枯死,忧心忡忡,看见龄官画蔷,忘而湿身,看见宝钗雪膀,目若呆雁,看见黛玉落泪,他亦落泪,这就叫做痴情,痴于有情,亦痴于无情,伤感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厌恶那惺惺作态,冠冕堂皇,但求一真,痴于真情,宝玉如此,作者亦如此,好了歌如是说,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妙玉如是说,纵使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纵然悬崖撒手,到底意难平,痴情难断,著此红楼,留得我辈在此感叹,谁解其中味呢。
能做此书者,如是宝玉之人,按作者所说,是秉承正邪二气而生,论其聪明灵秀在万万人之上,论其恶俗污浊又在万万人以下,秉正气而生,如闻天祥,岳飞之流,秉邪气而生,如董卓,秦桧之流,秉正邪二气而生,如宋徽宗,李后主之流,所谓正邪二气就是阴阳二气,阴阳相推而四季分焉,春秋这种状态是不稳定的,冷暖变化多端,正邪二气激荡最甚,它可以震荡到夏季,也可以震荡到冬季,因为有对峙,有相持,有融合,有终极的去处,所以才会执着,痴情。
秉承正邪二气之人方是性情中人,向上执着,痴情,有追求,向下不合时宜,不为世所容。若再细分,春分时节应为宝玉之流,追求盛夏的阳光,温暖,真诚,但有时却性情乖张来个倒春寒,秋风时节应为李后主之流,流恋夏天的余温,一朝事业付东流,但却时不时来个回暖潮在某个方面偶有建树,夏至正气最旺,但一过头,反而论之为愚忠,好心办坏事,树荫之下潮气重,易伤身,冬至邪气最旺,邪气一过头,反而论之为侧隐之心,恶人亦有三分情,回光返照暖如春,沁心灵。这些以外,季初季末之人,或正气主导,或邪气主导,一气为主,另一气补充,调节,即所谓中庸之人,普通人,圆滑世故,但真正中庸之人亦不在此列,他不属于哪一个季,又属于每个季,他亦正亦邪,无正无邪,又都是中的,合乎天道人情,不思而得,不免而中。
文化追思
红楼梦开篇,作者自云,本书大旨谈情,情为何物呢,从字面意思看,就是从内心流露出的一种清净纯洁的心理波动,从一个青可以看出,这种心理活动是不加修边与掩饰的,是真诚的,可现实中为啥很少见到这种真性情呢,黛玉是由着自己的性子生活的,诗化的人生,晴雯亦是由着自己的性子生活的,她们是理想的化身,可宝钗呢,天天吞食冷香丸,凤姐呢,表里不一,两面三刀,王夫人呢,天天吃斋念佛,一出手,伤一批,死一批,其他人呢,几乎都无真性情,心口不一,情感压抑,虚伪藏奸,正如书中所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大家都以假面目示人,真的也和假的一样了,是什么造成这种左手画圈,右手画方的严重的精神分裂呢。
这还要从我们文化的起源说起,我们的先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发现宇宙万物,天地之间都是按照一种规律,有条不紊地运行着,昼往夜来,寒暑更替,无不体现出有两种力量相互推演,明暗,冷热,刚柔,长短,高低,于是乎就产生了阴阳学说,红楼梦中借湘云之口,亦有所论断,古人又通过观察,发现世间万物,大体而言,有天空阳光普照,有大地承载万物,有河流湖泊孕育生命,有高山深谷藏储资源,有动物植物生长繁衍,幻化成五种形态,扩散的,支承的,流动的,坚硬的,生发的,也就产生了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学说。
先人通过高超的认知,分析,归纳,推理,发现了天地万物无不遵循阴阳五行规律,对认知世界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阴极阳生,阳极阴生,五行生克制化,这本是很自然的道理,所谓道法自然,可是付诸于人类,人类有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对这种学说加以改良应用,你不是阳极阴生吗,能不能抑制一下阳,延缓阳的发展,或者扶持一下阴,永远保持九五至尊的皇帝身份,不要过头当上太上皇,你不是过刚易脆吗,能不能加点柔性佐料,刚而有韧性呢,这就是人类改造自然以求达到持久的方法。
阴阳五行这种规律,我们的先人发现的早,自然应用的也早,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资料的丰富,人的欲望越来越大,但我们明白阴极阳生,阳极阴生这种规律,对自然不能无节制的索取,要限制,适度开发才能久长,对人们的欲望,不能让其无限扩张,也要限制,社稷才能持久,所以不管从统治阶层自身出发,还是从统治百姓的需要出发,为了江山永固,都需要从各个方面限制人们的七情六欲,于是礼法应用而生,天子用什么礼,行什么乐,王侯什么样,士大夫又什么样,庶民基本就没资格了,这就是初期的殷商之礼乐。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基本的礼乐已经不能束缚人们了,于是儒学应用而生,不仅是从礼乐着手,更从个人的内心入手,加以规范束缚,哪些行为和思想内心活动是伟光正的,哪些是低劣恶俗的,树立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君子形象,彻底在人们的内心世界上面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纱,让你的七情六欲,不敢随意冲破,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还是有很多人试图冲破这层纱幔,怎么办呢,理学就应运而生了,纱幔不行,再加一个枷索,彻底连手脚都锁起来。
所以我们的文化,因为阴阳五行学说的反用,而变成一步一步限制人的七情六欲的文化,限制越多,矛盾就越大,积蓄久了,一旦冲破,就是改朝换代,我们应用了阴阳五行的规律,自然也就应了阴阳五行的果,到头来,就是乱洪洪,你方唱罢我登场,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王朝更替规律。
这种限制成就了儒学的兴旺,从正面对人七情六欲的禁锢,现实中冲破不了这种限制或者也不愿去冲破,那我可以清心寡欲,去修炼自我生命的长久,这就成了道,或者干脆断了七情六欲,了却凡尘,去修来世的福报,就成了佛,佛道两家不管从自身还是从统治者内部而言,就成了一个减压阀,所以历来都是三教合用,儒为主,佛道为辅,有压有泄,维持人们七情六欲与现实世界的平衡。
但这种欲望被限制久了,真情不得流露,而人们的需求又日益增长,不得巳,人人都隐去真实的内心世界,伪以虚假的面孔,造成表里不一,人格严重扭曲,一个情字,儒家回避,道家淡化,佛家了断,所以红楼梦大旨谈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冲破了中华五千年对一个情字的有意无意的回避和全方位的限制封锁。也正因种种禁锢,经历种种磨难,方知这点真情来之不易,难能可贵,冲破层层乌云,直抵九天,普照大地,散发出那刻骨铭心的,发人深思的人性自有的真性情,真光芒。
红楼一梦
残枝败柳,曾经玉满藤,清街空巷,当日笑盈门,铁栅儿围满山城,大厦今又立在玉人峰,说什么天也长地也久,如何东西各奔腾,昨日花前窃窃如丝语,今宵月下惨惨落玉痕。
心也诚,情也真,转眼楼空人皆恨,正叹他人负前程,哪知自己面目狰,山海盟,保不定今后两眼嗔,攀高峰,谁承望坠落在万丈坑,笑他用情深,何自肝肠崩,昨日断情根,今何泣无声,乱纷纷, 按下葫芦瓢自捧,痴情欲罢更伤身,甚难分,到头来都是千里一梦付东风。
注:文中采用了部分王蒙,周汝昌等大师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