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7年下半年的第一天,像每个有纪念性的日子一样,总是喜欢写些总结。以前总是喜欢做些永远都不可能坚持执行的计划,设定一些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这次就算了吧,就只是记录下最近的状态。
最近一直特别的焦虑,与其说是被工作折磨的不成人形,不如说是被自己消极和敏感的心态折磨的不成人形。所以最近也在努力找一些心理学上的分析,来看看自己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到底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态。
先是看了知乎上的“每天都不想上班怎么办?”的问题,看到了大家对于工作倦怠心理的分析,大致知道了一些自己不想上班的原因,但具体的解决办法还没有系统的思考。
1.
然后恰好看完了《平凡的世界》,看的时候被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染,也想精神抖擞的跳上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呐喊着、吆喝着,继续向前走去。看到了平凡的人们的痛苦与挣扎,也开始承认我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小人物,比我烦恼的人应该还有大把,我也不必太过矫情,生活该继续的还是要继续。但是看完了以后,遇到生活里的小打击,心情还是糟的半天缓不过来。
2.
然后想起来之前同学推荐给我的《身份的焦虑》,开始看了一些,便觉得这本书看的正是时候,“总爱拿自己和被认为是和自己同一层面的人相比较”说的也完完全全就是我,虽然我不止一次跟自己强调,focus在自己身上,不要关注别人在干什么,不要和别人比较,拿自己和过去的自己比较等等,但还是忍不住的会注意到别人的所作所为,忍不住的拿自己和对方比,忍不住的想要超越对方,于是不可避免的焦虑。
书中说“被他人注意,被他人关注,得到他人的同情、赞美和支持,这就是我们想要从一切行为中得到的价值。”理智让我觉得这很可笑,我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吗?我做的事情的价值都来自他人的看法吗?但情感上我实在不能否认,别人的反馈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一直被别人否定,确实会很难坚定的相信自己。
现代社会给我们传达的无限机遇论让我们觉得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所以即使焦虑,这焦虑也确实激励着我努力提升自己,逼迫着我努力提升自己。焦虑也让我痛不欲生,有的时候真的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才是正常,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才算明智”。知足常乐和放任自流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我最近甚至都觉得我失去了知足常乐的能力,即使是放松,也是在焦虑的放松着...
提升自尊有两种方式,一是努力取得更多的成就,二是降低对自己的期望。我是不是应该降低对自己的期望了?
《身份的焦虑》目前才看了1/5,不知道看完后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不过至少我知道了这种焦虑不是我独有的,这像是一种全球性的传染病,大多数人都是这样。
3.
今天又突然想起了哈佛公开课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打开看了第一课,拿出了大学的笔记本,边看边记笔记,有种回到大学充实又放松的感觉。
第一课其实只是讲一下这是一门怎样的课程,但老师Tal在里面讲到了关于教育的本质,不应该只是传递information,而是应该教学生transformation,将信息转化成对自己有用的部分,重要的是对于一个信息如何解读,如何理解。
Tal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人去问米开朗基罗如何创作出了David这样伟大的作品,米开朗基罗说:“我去到采石场,看到了一块大理石,我在它其中看到了David,我只是把多余的石头凿掉了而已,David就自然而然的展现了出来。”Tal说这门课的目的就和米开朗基罗所说的很相似,需要我们把我们身上的束缚、限制、阻碍都凿掉,找到真实的自我,找到我们体内的David。
做减法比做加法让灵魂成长的更快。(Soul grows more by subtraction than by addition.)我也觉得我的灵魂上附挂的东西太多了,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想法太多了,是时候做做减法了。
有人对哈佛MBA的学生做了跟踪调查,发现他们大都很成功,但有一小部分人特别的成功,各方面都比其他人高出不少。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这部分人一是自始至终都非常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二是这些人总是在不断的提问,总是保持好奇心,保持开放的心态,总是不断的在学习。这说明不断提问是很重要的,但如何辨识正确的问题也是一个问题。
Tal说这门课不是关于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而是关于辨识正确的问题的。问出正确的问题比给出正确的答案还要重要。就像是我有时问自己为什么这个机会给了某某而不是我,我哪里不如某某吗?也许这就是问错了问题,而导致自己无比痛苦,也许正确的问题应该是我还有哪里可以提升?或者这个机会真的那么重要吗?对我来说到底什么是重要的?
希望在我看完了这个课程之后,我能对我自己更了解,并做出一些改变,认知上的改变和行动上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