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叫学会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人生,这是因为和自己的体验断了联系,难以灵活地使用自己的所学。
在成人后的关系中,他们也往往会忽略他人或者自己的体验,遇到问题就立刻搜索所学到的知识,并站在道理的一方,使用技巧去进行解决,这在某些领域也许会很有效率,但人是变化的,两个人越过了体验的部分,无法真实接触彼此的内心。
可以尝试发展一些自己的爱好,去体验那些涌动的感受,然后转化为想法,凝结成某种理论的过程。在关系产生冲突时,可以和问题多相处一会,先不必着急立刻去解决,去觉察内心涌动的种种情绪和情节,包括自恋和优越感,此时自己如何在用所学到的知识为自己服务。
这样会更加接近真相。
为何会讨好
全力以赴对对方好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自己早年没有被如此对待过,将这种需要投射出去,通过满足另一半,来象征性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就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自慰,有的时候,亲密爱人潜意识里感知到这种信息,会感到屈辱和愤怒,往往在意识层面做出破坏关系的行为。
去觉察自己在满足对方的时候,是否在安抚童年期没有得到的那些部分,并且羞于去展示和表达,只能拐弯抹角寻找替代者,去象征性地滋养自己。
当孩子和父母的关系中,体验到愤怒并表达出攻击性的时候,有些父母会进行严苛的压制,或者道德上的指责,这些最原生的情绪没有得到表达,而是在此基础上,滋生了恐惧和愧疚的次生情绪。
在成人之后,和恋人之间产生冲突时,这些次生情绪也会再次浮现,这是另一种讨好,恐惧和愧疚会触发补偿的行为,让人失去了界限。
留意内心一闪而过的最初感受,它在之后又被什么样的情绪所替代,让自己产生了怎样的行为,是否潜移默化制造了某种关系模式的重复,你可以尝试在关系中展现自己最真实的部分。
遗忘的已知
婴儿期的经历永远存在,但这些语言前期的记忆,大部分被“遗忘”,但就像电脑的底层程序那样,总是在潜移默化影响着自己的行为,在认知之前就发生了。
后天可以觉察到的方面之一,就是对关系的掌控感,精神世界对两人的互动常常有着某种幻想,和现实的情况会有所出入,这是正常的情况,如果两个方面差距过大。比如:内在有着近乎完美的幻想,在遭遇现实的挫败后,会产生巨大的愤怒,这些愤怒似乎要摧毁一切。
这种摧毁不是具体的要干掉什么,而是内在的,或是对周围人的象征性感受。
而成长中的教育,可能会让自己去压制住这种愤怒,认为是不礼貌和不体面的,但会转化为某种技巧,去无意识地操控对方去配合自己。
内在的婴儿对没有被回应的恐惧,也会让人牢牢的抓住关系,但潜在的情绪同时会传递给对方。
即使在甜蜜的关系里,个体内在也是有着某种边界,或是在融合之后,需要独处的时间,那些绝对的控制里,有需要哀悼的部分,即对方无法像完美的母亲那样回应自己,在满足和丧失之间,去建立幻想和现实的平衡,珍惜已经得到的,告别无法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