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尝试写作,语言平淡无奇,没有太多的素材和案例可以写,只能简单的写写一堆道理,毫无逻辑,不看也罢,不过这是记录我成长的过程很好的方式,等坚持30天后,50天后,100天后再回过头来看看,我想我应该会有很大的变化。
现实生活中我是一个非常怯懦害羞的人,有很多想说的话是不敢表达出来的。无非就是自卑心态太作祟,怕得罪人,但有时候却什么都不管不顾的发泄情绪,虽然发泄的时候也会克制,但那种状态给人的感觉像是容易放弃也很幼稚。
今天在工作上我又有很多抱怨情绪,虽然没怎么说出来,但是通过微信和朋友吐槽了几句,虽然心里知道不该那样,但依然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对于出现的抱怨应该想想为什么我会有这么多的情绪?有什么办法是可以用来解决掉的吗?
看了《不抱怨的世界》第一章节。知道了停止抱怨是一个简单却不容易的事情,是一场持久战,也是可以慢慢养成的好习惯。想想我抱怨了这么多年,哪能轻易的就改变这个坏习惯呢!重要的是先开始往好的方向走去。
解铃还须系铃人,看了书之后,越发觉得老祖宗非常有智慧,现在的问题,在以前就已经有了解决方法,只是我们都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无厘头的奔跑,却忘了静下心来看看书,学学前人的智慧。
改变坏习惯就像一个在一直旋转的人,虽然早已不清楚方向,但不愿停下来,因为一停下来(培养好习惯)就会感觉有股莫名的力量想要绊倒我们,会跌倒,让自己偏离轨道。但如果坚持往前走,我们会慢慢适应这种改变,也不会再偏离轨道。
今天我在熟悉的微信小群里想好友抱怨了工作上的事情,其实都是些鸡毛小事,但在我这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心里膈应。可是这些事情又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怎么办?虽然我大概知道怎么办,可就是不愿意往那方面去思考(思维惰性),就是想吐槽,甚至不想干了。
被这些事情困扰根本原因,还是自己不够优秀,被这些烦心事脱了后腿,想纠正这件事情却不得要领。
威尔·鲍温在书里说:
“抱怨与对事实的陈述之所以不同,在于它们表达了不同的能量。“今天天真热”这是一句对事实的陈述。如果在说完“今天天真热”这句话后你长长地叹了一口气,那这就是抱怨了。艾克哈特·托尔(Eckhart Tolle)在他的著作《新世界:灵性的觉醒》(A New Earth)中曾对此这样总结过:为了助人改正而告知别人其错误与缺点,不能与抱怨混为一谈。我们也不必为了做到不抱怨,而一味容忍不良的品质与行为。告诉服务生你的汤是冷的,需要加热——只要你专注于绝对客观的事实,就不会有自我中心的问题。“你竟敢把冷掉的汤端给我……”这就是抱怨了。”
古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其实也可以用在抱怨上。想想如果我们每天都在抱怨中度过,我们抱怨的事物也就在自己周围,如果换个角度对待呢?会不会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经常抱怨,身边的遭遇就会和抱怨的事情纠缠不清;经常积极地思考,所想的好事也会慢慢聚集过来。一个而是恶性循环,很容易就能产生。另一个是良性循环,虽然简单但不太容易获得。你想选哪一个?
有成就的事情不会轻易获得,这是自然规律,书中对于不抱怨有这么一段话:
研究人员发现,不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经过四个阶段才能培养出相应的能力。要成为不抱怨的人,就要历经这每一个阶段,而且很抱歉,其中每一步都不能省却。你不可能跳过这些阶段,直接达到永远的改变。有些阶段会比其他阶段费时更久,对此每个人的经验各有不同。你可能飞也似的越过一个阶段,却卡在另一个阶段里,许久无法跨越。 但只要坚持下去,你就能掌握不抱怨的技巧。
养成不抱怨能力的四个阶段是:
1.无意识的无能。
2.有意识的无能。
3.有意识的有能。
4.无意识的有能。
1、第一章里只介绍了第一种阶段:“没有意识到(无意识)自己发出了多少抱怨(无能)。一般说来,每人每天会抱怨十五到三十次,但是我们自己也许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抱怨,更不知道自己抱怨得算多还是算少。”
那后面三个阶段我自己的而理解分别是:
2、意识到自己的抱怨(无能),也就是正在尝试减少抱怨或者不抱怨的状态。
3、有意识的控制自己不去抱怨,而是对事情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就事论事,在不断地提醒自己要积极面对,改变心态。
4、第三阶段练习的越多,我们越能掌握这个新的习惯,最后会开始习惯了不抱怨,积极解决问题的思考和行为,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习以为常。想要达到这个阶段,我想需要在第2和第3阶段经历很长的练习时间。
这让我想到了《微习惯》和《刻意练习》,所以为了甩掉抱怨,可以看看这两本书,结合《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我想会更得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