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健康:跑步3公里
A-心态:充满正能量(成功没有捷径,养成随手做小事的习惯)
生活中最容易消耗能量的,往往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堆在玄关的快递盒、家里闪烁的灯泡、未及时回复的消息......
处理这些小事的关键,就在于“快”。把节省下来的精力用来享受问题解决后的清爽和顺畅。
养成随手做小事的习惯,更大的意义是我们能渐渐获得“我可以掌控生活”的信心,让自己维持着一种高能量的生活状态。
I - 输入:阅读1本书《秘密》
我今天分享的是用“要求、相信、接收”搭建亲子桥梁:让爱从隔阂到同频的实践指南
是不是有很多家长经常陷入“付出很多,孩子却不领情”的困境,其实亲子间的亲密联结,藏在“要求、相信、接收”三个关键步骤里。这不是对孩子的“掌控”,而是让爱从“单向输出”变成“双向奔赴”的过程,每一步都需要跳出固有思维——
一、要求:是明确“想要的亲子互动”,还是只盯着“孩子的缺点”?
若家长的“要求”总停留在“孩子别顶嘴、别拖延、别玩手机”,本质是在“修正孩子的不足”,可越聚焦缺点,越容易引发对抗。难道“要求”只能是对孩子的挑剔吗?当然不是。真正有效的“要求”,应聚焦“家长想建立怎样的互动”,比如“每天和孩子有15分钟无干扰聊天时间”“遇到问题时先听孩子说原因”。
二、相信:是嘴上说“相信孩子”,还是言行里藏着“我信你能做到”?
其实真正的“相信”,是把信任放进细节:孩子能做的事不插手,孩子犯错时先问“你想怎么解决”,让孩子从行动中确认“爸妈信我”。
三、接收:是等“孩子变完美”再爱,还是从“小事”里接收获温暖?
家长总盼着“孩子听话了、优秀了,亲子关系就好了”,可抱着“等待”的心态,只会放大孩子的不足,忽略身边的小美好。难道只有“完美孩子”才值得被爱吗?当然不是。“接收”的核心,是从细节里捕捉温暖:孩子递一次水果、说一句“今天有点累”,哪怕很微小,都是亲密的信号。
我儿子以前不敢在班级发言,连做自我介绍都发抖,我的要求很简单希望他能自信大胆的做自我介绍、运用观点、原因、举例、升华的结构分享内容。我没有强迫他,而是用行动传递相信:周末有空带他去读书会学习,相信他在耳濡目染下能看到别的小朋友的闪光点,从而提升自己。睡前和他讲故事绘本,然后要他用自己的语言把故事复述出来,并说一下这个故事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道理。然后鼓励他说“你刚才声音比昨天响亮了,吐词也很清楚,结构很清晰”(语言),哪怕孩子第一次发言紧张忘词,也说“你敢表述出来已经很勇敢,敢比会更重要,下次会更棒”(思维)。慢慢的,孩子不仅敢发言,还主动报名主持人。幼儿园期间担任过两年的六一儿童节主持人。
我觉得要求、接受、相信从不是“改造孩子”的工具,而是家长“自我成长”的契机:“要求”让我们放下对孩子的“控制欲”,明确爱的方向;“相信”让我们收起“焦虑心”,用信任给孩子底气;“接收”让我们摆脱“完美执念”,珍惜当下的小确幸。
最终会发现,亲子关系的改善,从来不是孩子“突然变好”,而是家长先活成了“温暖、笃定、懂得珍惜”的人。就像月亮本身不发光,却因反射太阳的光而明亮——家长先成为“爱的太阳”,孩子自然会被这份光吸引,主动靠近,这才是亲子间“创造美好”的终极答案。
O-输出:直播1小时 6: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