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埋泉下泥锁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文/逸梵
我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她们那辈人,把花钱当做特别隆重的事。花出去一块钱,恨不得买两块钱的东西。节约,是生活方式,而非具体行为。所以就算给她们一座金山,她们照样会为了一根葱,站在菜市场磨叽半个钟头。
我生活的老家是农村里,房子后面就是一片树林。每当夏天,蚊子多到难以想象,张嘴打个哈欠,都能嚼死几只。那时正处于细皮嫩肉的年纪,蚊子特别喜欢往我身上叮。
睡觉前,不点一盘蚊香,没有任何可能睡着。但往往到半夜,我就会被蚊子叮醒。一看,蚊香灭了。是奶奶趁我睡着,把蚊香掐灭的。她觉得太浪费。
那些夏天,我最大的理想,就是能完整地睡一觉,谁也别掐我的蚊香。蚊子,给我童年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我听过一个故事,说有个人特别讨厌老鼠。有一只老鼠跑到他家撒野,然后藏起来。那个主人怎么捉也捉不到,最后他为了杀死那只老鼠,一把火把整个房子烧了。
我对蚊子的憎恶,跟那个主人对老鼠的憎恶,异曲同工。当然,还有猪肉。这只有很少人知道。弗洛伊德提出过一个特别经典的理论:一个人成年后的所有行为,都受童年经历的影响。
后来我发现这个理论被算命先生很好的应用,在民间有更通俗的说法「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十二岁定终身」。有经验的算命先生,盘一盘你童年的经历,大概就能推算出你成年后的人生轨迹。
我爷爷是个面粉厂会计,总共就认识那么多知识。在我刚会跑的时候,他就在烟盒纸上,把毕生所学都教给了我。并且每次下班都带了几张报纸回去。他特喜欢看那报纸,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挑认识的字,来揣摩整篇文章的意思。
我爷爷有样绝活,特别能静坐。农活不忙的时候,他搬个竹椅,往院子一坐,不说话,不抽烟,远远地望桃树之上的太阳,能从中午望到黄昏。他似乎很喜欢看夕阳,眼睛里,有陶渊明说的那种东西,「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方面他算我的师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结果我比他还能静坐。十岁不到,我就能坐着望太阳,从中午望到黄昏,再望到天黑。练成这门绝技后,我是那种把自己扔在一个地方,可以整天都不和人说话,自己跟自己打交道的人。
直到爷爷去世后,我都不知道,他看夕阳的时候,脑子里在想什么。如果那时候,我对这个感兴趣,肯定会问一问。但我估计,他也答不上来。可惜,他文化知识低,不然没准是个诗人。
我奶奶喜欢看戏。我还没入学前,她时常带着我去十里八村的舞台上看戏。不用买票的那种,我们那地方基本上每个村子都建有复古舞台。长凳一字排开,排很多行。人就挤在板凳上,台上生旦净末丑,咿咿呀呀地唱京剧。台下总有喝彩声、小孩的哭声。
一场戏结束,我总看见奶奶擦眼角的泪水。好像怎么擦,也擦不干净。台上的演员走下来,捧着衣袖,从板凳一头走到另一头,嘴里轻轻说着,多谢捧场,多谢捧场。
花脸的戏子走到奶奶跟前,奶奶顾不上擦眼泪,从怀里掏出手绢,剥开几层,抽出两元钱递进她的袖兜里。那是我印象里,奶奶最大方的时刻。身边的老人,有一半是看了戏不给钱的,但我奶奶却坚持每次都给。
童年的我,永远想不通,为什么奶奶宁愿掐灭蚊香,来节约可以忽略不计的一两角钱,却愿意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掏出两块钱给那些不相识的戏子。
成年后,我才明白这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因为那些戏子,带给了奶奶感动。而蚊香,从不具备这种能力。
人越老,感动是件越奢侈的事。
小学六年级时,我的英语老师是个二十岁出头的姑娘。身材娇小,短头发,眼睛乌黑,一颦一笑,隐约有烟云般的淡淡忧郁。
有天上课,她检查我们的作业,发现全班没有一个人能默写对所有语法,特别生气,教训了我们一顿,站在窗边,突然哭了起来。薄肩细颈,梨花带雨,她去擦眼泪,眼泪顺着手指往袖子里流。
全班静止,就听见她在哭,大气不敢出一口。窗边风起,吹乱她的短发。她低头,一手遮着自己的眼,一张脸只能看清颤抖的下颚。轻微抽泣的声音,像是从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传来。
人要在童年时候,碰上这么一个女老师,这辈子都再受不了女人哭。
本质上,女人的哭泣,是对男人最凶残的惩罚。不论这个女人是你的老妈还是老师,是你的女朋友还是女同学,还是街头擦肩而过,惊鸿一瞥的路人。
长大后,我很想问问那个女老师,你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喜欢哭。我估计,她懒得回答。在她眼里,我还是那个只会背语法的小学生,人世间的爱恨,根本不懂。可惜,她识的字太多,不然,她应该头发已经长长,还庸俗地走到大街上。
春天还是这么无耻地万物生长,无论少了谁,它都显得山高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