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跳几次后跳不动了?因为资本跳没了。为什么有人离职了反而找不到工作?因为他们本就没有跳槽资本,一闪念成千古恨。当然,也有人越跳越好,那是因为一些高管人才通过跳槽,积累了更多的跳槽资本。
那么该如何积累跳槽资本呢?这里涉及到三大因素,即学历、经历和年龄。
猎头顾问在推荐高端人才时,其学历是必要门坎。尤其知名的一流大企业,高学历要求会卡住一大批人。即便不做硬性要求,在实际操作中也都是求高弃低。同等学历,也会看是什么学校出身。即使读了研究生,也会看本科是什么学校——因为只有高考是最透明、可参考的标准。因而在目前的职场上竞争,普通经理人仅有本科学历就单薄些,最好有硕士学历。如果没有连续读完硕士学历,一般不要脱产读,而是在职读,从而保持职业连续性。
领袖级企业对人才的录用标准大多都是名牌大学,甚至是有限的几所名牌大学。因而具有名牌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就具备了最基本的跳槽资本。
通常来说,人才要想在职场上积累经历资本,需要踏踏实实在企业干上个几年,而且干出成绩,在业内干出名气了才能有资本跳往更高的平台。
对大多数经理人来说,过45岁,机会就不多了。40岁,一般是职业成就曲线的顶点,有些人会掉头逐步向下,极少数则继续往上走。
对高管人来说,哪些年龄段最有跳槽资本呢?准确地说是35岁-40岁。延展一下,是30-45岁。然而很多人没有把握好各年龄段该干什么,无法积累起资本。
30岁前,学习期
大学毕业后到30岁以前,如果把握得好,就为以后起飞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然而很多人30岁以前几乎什么事都没干,没有向组织学习,没有向长辈学习,甚至大加排斥,认为自己的上司都是笨蛋,自己所在的公司都很糟糕,于是总在跳槽“逃生”。结果,除了交学费外还是交学费,错过了最佳的“职场经验学习期”。如果30岁以前没有把握好职场起步期,以后就很难起飞,至少飞不高。
30-35岁,试用期
有不少高管人在职场起步阶段做得不错,开始在高管阶层打拼。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也有不少一起飞,就飞得晕头转向,开始了穿梭般跳槽乱飞。刚开始并不在意,等意识到不能这么跳时,已经跳了五六次甚至十多次,于是本来很好的职业发展前景,随后最多就是“平移运动”了。因为他错过了最佳成长期,有的只是惨痛的经历。如果30-35岁时,踏实下心来专心致志地把事情做好,按捺住自己诸多不现实的欲望,职业发展将上一个台阶。
35-40岁,启用期
因为有了十多年的职场积淀和牛刀初试,高管人也证明了自己的能量,所以35岁-40岁是经理人最佳的黄金季节,也是第一次收获季节。此时组织对高管人的重用,也许超出高管人自己的想象:大权在握,被晚辈处处尊敬,自己处事也得心应手,春风得意。此时的高管人不仅拥有成功的现在,更畅想着很多未来。应该说,人生有此成功体验就已不错了,也没白来世上走一遭。然而,大多数经理人就是在这里达到了职业顶峰,从此抛物线旋即向下。因为从机会上讲,越往上岗位职数越少;从要求上讲,再往上发展需要的能力模式就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仅是冲锋陷阵了。然而很多人在这里没有完成职场能力模型的切换,所以止步不前。
40-45岁,转型期
这是职场高管人痛苦的转型期,从一个充满希望和激情的人转化为平静,踏踏实实做事。
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你最好完成能力模型的转换,进入公司核心层,关注组织战略决策。此时与你同级对话的应该是决策层成员,对下则是各级经理,你要能够在情理法义之间准确拿捏,包容很多事情,并且学会和老板、和资本对话。经过这一段的磨合,45岁以后的你才能具备了再上台阶的能力,否则大多会走下坡路。
45岁后,和谐期
最理想的职场之路是,45岁以前能顺利走过每一道坎,步步提升。通常这时候的经理人能够正常在决策班子、董事会的层面上一显身手,正常情况下都能和老板对话,完全能够从资本、经理人和员工以及社会等各个层面上思考问题,而且自己当然也会有很不错的收益,光荣而安全退休一般来说问题不大。投资人需要的也是这类高管人才,因为只有这类经理人才能与投资人和谐相处,完成了职场的全部历练。
事实上,职场就像筛子,你每升一层,就有另一批人被筛下去,最后留下的是真正历练过的优质人才。
你,在哪一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