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头上去贵州出了趟远差。
在贵阳逗留了两天,某天傍晚与同事一同出去觅食,有人给我们推荐了一家店,按照他的指引,车行颇久,在乌当区一条有些偏僻的小街边上,找到了这家当地颇有名气的特色烧鱼小店。店面并不大也不显眼,二、三十平米的店内,靠墙两边各放置三张清漆的木方桌,木质的纹路与店内的整体装饰呼应起来,非常和谐,方桌中间掏空,放着灶头。收银柜台则有些局促的缩在最里面的墙角,紧挨着一扇玻璃推拉门,后面便是厨房,忙碌的店主兼大厨不时的推门进出,浓烈的香味一阵阵引人垂涎。
于是立刻点餐,点菜也颇为豪爽,“老板,来五斤鱼,素菜你看着加!”“你们四个人,三斤就够,点多了浪费,不够再加嘛!”“好,那就先来三斤!”老板操着方言,麻利地忙我们布置桌椅碗筷,然后钻进了后厨。十几分钟后,“鱼来咯,当心烫到!”液化气灶上架着一口口径40公分左右的灰黑色的石锅,肥厚的鱼片和配菜实实在在的堆了满满一锅,在温度不断攀升的锅内滋滋作响。我便在这花花绿绿的配菜里重逢了已经久别的味道,那陌生已久的颜色,形状,还有口感,一下子唤起了久违了的童年记忆——没错,就是魔芋!记忆里无法复制的一道美味:鲜香的青红辣椒、火辣的干辣椒、油黑的干豆角段,主角就是切成手指粗细的魔芋条,热气腾腾带着刚出炒锅的烟火味道,端上桌来,色、香、味,刺激着人的味蕾和神经,再配上一碗白米饭,真正一道开胃可口金不换的好菜!
然而自从那年离开陕西后,也就与此菜没有了缘分。回到江苏多年,即使饮食口味已经大大改变,但记忆中的魔芋却仍然鲜美不减,并继续惊艳我的味觉。可我哪里会想到在这么远的贵州又吃到了它呢!虽然自己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能吃辣子的小鬼头,但就算唇、舌、喉已辣到麻木,满含热泪,也不能阻挡我伸出去的筷子,这吃的不仅仅是一道菜,吃的其实是旧日的情怀!哎,真是说的大言不惭毫不脸红,诸君见笑……
吃完饭走在路上,看着走过身边的背着大大书包的小学生们几乎人手一份当地小吃,或是一小纸碗红彤彤的汤粉,或是拌面,或是炒饭,或一大串洒满辣椒粉的洋芋串……
那亲切的洋芋串啊,也是我儿时经典的味道。那时候学校后面小卖部的老板娘,每当我们早上迈进学校门口时,她便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洗洋芋,削皮,切片,串洋芋片,炉子上敞口的大铁锅里是早就调好的卤汤,串好的洋芋串浸入汤锅里煮熟入味,就等下课铃一响,我们这群小馋猫像冲出围栏的赛马一般冲过来,一毛钱一串,摊边挤满了手举毛票的孩子,前呼后拥争分夺秒就为撸上一串,老板娘一手拎起五六串,一手捏着装满辣椒粉的塑料瓶。天女散花般的左右各喷几下,洋芋片们便雨露均沾的披上了一层红纱!而今,那红的耀眼的辣椒粉已经让我望而却步了!
唉,真是到哪儿也改不了吃货本性,无论何时何地,唯对吃这一点记忆深刻,可能也没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