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长大,在法国生活38年,离异后返台定居,这本书让我籍着这位蕴含法式风情的中国女人欣赏了一番法国文化。
“文化是一种深层耕耘的结果,是要慢慢由生活一点一滴的渗透进去,然后才能外显的东西。”
作者在法国生活了38年,经历了求学,就职,结婚,育儿,离异,在法国从初来乍到的不自信女孩成长为独立,自己面对问题,自己负责的女人,她成为一种追求“活过”态度的灵魂。
一.法国带来的自信宣言
法国女人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优雅精致,常见一些年近百岁的法国女人出街依旧光鲜亮丽,脸上妆容精致,嘴上涂着艳丽的口红,丝毫不被自己的年龄所影响,和我们生活中所见的年纪老迈的奶奶们有着鲜明对比,为什么法国女人可以这么自信,自在呢?
首先,在法国评判一个人不是根据财富和社会地位,还有一个重要标准是文化素养,由内而外延伸而来的不但能吸引人,还会传染给周遭的人,有趣的灵魂带来的好感比好看的脸蛋更加丰富。
其次,在法国,美是一个整体的和谐感,是脸蛋,打扮,肢体语言,声音,谈吐和态度的气质总和,这种美丽不是单纯的“看脸”,这种美散发的气质带着岁月的经历,带着一分平静谦和的气质。
最后,法国人宽容的接受不完美,认为“零瑕疵”代表无聊。中国人从人生起点到终点喜欢直线生活,上一代的生活像每个人都是标准生产流程上的物品,过着相同的人生,深怕哪一个环节没有踩准“生产点”就要全盘皆输,再继而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下一代,再重复一遍标准生产流程。法国人更加崇尚自由“活过”的人生,认为名校证书,事业成功,高高在上的头衔不能代表你人生的价值,个人生活兴趣都是人生的体验,即使是失败,懊悔,惋惜这些都不是挫折而是人生的养分。
二.法国的幸福本能教育
在中国,教育孩子一般都是“望子成龙”,中国的教育观“不要输在起跑点线上”,从小比较学习成绩,长大比较工作,再而比较婚姻另一半优(you)秀(qian)程度,然后再生一个孩子继续开始在人生的比较上不断努力,养儿防老也是生孩子的目的之一。
而在法国,普遍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重视培养孩子的人格健全平衡发展,父母年老后社会也没有束缚孩子的压力,孝顺父母是心甘情愿,而不失义务。父母要先培养一个正确的生养孩子的观点:生养孩子是因为爱一个人想与对方有孩子,或者因为拥有一个家庭是幸福人生蓝图的一部分,是一个过程,不是终生奉献。更不要因为有了孩子而忽略了夫妻关系的重要性,还有自己想做的事和生活乐趣。
在法国没有“不能输的起跑线”,相比中国孩子从小被各种课程压得满满,丢失了很多玩耍的时间,法国的幼儿园是教孩子如何穿衣服,叠衣服这种生活技能,让孩子学会从小独立,学习才艺也不是为了得奖,更不是为了和他人比较,学习一项才艺是品味培养的过程,是一项价值颇高的精神财富。很感触的一个故事是作者的女儿学了将近4年的钢琴,已经放弃不想学了,作者还是认为可惜想要再孩子再坚持一下,最后在法国丈夫的劝说下认同了孩子的选择,她也是在女儿长大后才发现,这几年的钢琴学习给孩子带来了品鉴音乐的能力,许多事或许真的不需要做到极致。
法国人培养孩子更缺少“功利心”,他们注重的不是培养孩子的专业技能,而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让自己拥有幸福的能力,这是我也很认同培养孩子的理念,让孩子可以不需要一直依赖父母或者任何人,即使是有挫折也有能让自己幸福的能力,选择自己的人生。
三.法国饮食背后的生活态度
法国人对于美食不是单单的填饱肚子,而是为了欣赏和享受美食,一餐法国正餐可以品尝三个小时,法国人注重的是和重要的人分享美食的亲密时光,也享受在家宴客与朋友在一起的美丽时光,即使是一顿在外买回家的快餐,也会装盘,摆上餐桌认真享用。法国饮食背后也包含着他们对于生活的仪式感态度。
孩子的教养从餐桌礼仪开始。教养的培养是一道漫长之路,如果只是短短几天的速成并不是发自内心,从每天的餐桌上培养孩子的礼仪,也让孩子的涵养与风度扎根于骨髓。通常在法国的餐桌上,餐盘要进行传递,而传递的顺序并不是先是小孩子,在中国常常是餐桌上最好吃的全夹给孩子,父母吃剩下的。在法国餐盘的传递顺度是先长者(女士优先)最后轮到小孩,如果还有下一位,孩子也不能把菜全部夹完,要留一些给下一位,从中让孩子学会“分享”与“等待”。
这本书并不是一个倡导法国而贬低中国的书,每个国家各有利弊,法国是一个传统的天主教国家,价值观都是在圣经的基础上建立了,也是经历过经济高度发展后经济基础建立后而转向注重文化和精神上的培养,很值得中国的新一代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