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修行,我们可能会觉得它很玄妙,首先会想到深山中的得道高人。其实修行很平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时无刻不在修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为,修行简单说来,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不正是我们每天在做的事吗?
比如说,今天和同事发生了矛盾,分析一下原因,是自己没有顾忌对方的心理,说话太随便,无意中伤害了对方,那么总结了以后,在今后与人相处中再碰到类似问题就会引起注意,避免相同事情的发生。至此,这一次的“修行”就取得了成功,在今后的人际交往中你就会更顺利。
再比如,你无意中听到别人在背后说你的“坏话”,一时火冒三丈,当面对质,结果一语不合,大打出手,使事情变得不可收拾。如果你平时注意修正自己的行为,注意克服自己的暴躁情绪,遇事冷静,那么事情的发展可能就会是另一个结果。
所以说,修行无处不在,并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要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迷信,或者是感觉离自己太远,而丧失自己修行的自觉性和修行的机会。
那么,为什么要修行?或者说,为什么需要修行?
我们可以把人生比做是放风筝,如果想升得高,一是需要风(这可以看做是人生成功需要的外力和机会),二是需要线。线从表面看是束缚了风筝,但其实正因为有线的束缚,才使风筝保持了张力,获得了向上的力量。如果剪断了线,风筝就会一头栽向地面。而修行,就是人生这面风筝的线。
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应该为自己四十岁以后的长相负责。为什么有的人看上去温文尔雅?有的人看上去简单粗暴?有的人看上去气宇不凡?有的人看上去卑下猥琐?没有别的原因,正是你一点一滴的生活习惯塑造了你的形象,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到你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经验,就是一个人,衣冠楚楚,皮鞋锃亮,但仍然给我们邋遢的印象,一个人,穿着很朴素,简单,却可以给我们很整洁的感觉;一个人,看上去举止得体,礼貌谦让,却让人感到难以接近,一个人虽然不善于迎来送往,嘘寒问暖,却让人感觉很亲切,为什么?
让人产生这些感觉的,并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你本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东西是装不出来的。
再比如说,两个人,一个人坚持刷牙,并且每次都能够按要求耐心地刷够三分钟。另一个人,也刷牙,只是三天打雨两天晒网,并且刷牙的时候都是三两下应付了事,长期来看,他们的差距只是一个人的牙比另一个白一些吗?这样的例子还可以扩展到洗澡、扫地、穿衣乃至于工作。正是这样的小事慢慢拉大了人与人的差距,使人最终站在了不同的人生高度。
所以需要我们做的,就是改正错误的,发扬正确的,并持之以恒。这就是修行。
那么,什么事是正确的?什么事是错误的?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难。因为比较难以划定标准,并且因为太宽泛,也难以一一界定。但是有一个衡量人们行为正确与否的最公平的尺子,这个尺子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那就是良心。有时候,一个做了错事的人表面上理直气壮,死不认帐,其实他心里最清楚他自己对不对。所以,有一句俗语:摸摸你的良心。是的,你做的每一件事,起的每一个念头,良心会告诉你是正确,还是错误。
判断对与错,外人从表面上不一定能看得出来,关键得看当事者自己的存心。有一个智者举过一个例子,说一个人骂人,是对还是错?表面上看,骂人不对,但只要他骂人是真心为了一个人好,那就是对,就是积德;对一个人恭敬,是对还是错?一般我们会认为,对人恭敬,是好事啊。但是如果这个恭敬后面存有自己的私心,只是为了自己得到某种好处,那么就是错,就是缺德。
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不要轻言别人的对错。我们要更多地把道德评判的标准对准自己,而不是对准别人。而修行,最重要的也是对自己的自我提升。
说到提升,这可以说是修行的主要目的。
提升什么?提升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提升自己的形象,提升自己的气质,提升自己在朋友同事中的受欢迎程度,
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等等。
我们知道,从低往高提升一个东西,是需要费力气的,而自己提升自己,尤其费力气。提升得越高,需要付出得也就越多。并且在提升的过程中,一丝一毫也不能懈怠和放松,一放手,以前所有的付出都会归零,一下子就又回到了起点。这也就是我们与自己的错误行为、错误习惯作斗争时的困难之处。所以,我们需要跨过一个又一个台阶。
能够从主观意识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是跨过了修行的第一个台阶;时间一长,做正确的事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不需要不断提醒,这是跨过了修行的第二个台阶;不但不做坏事,并且心里也不会产生坏的念头,这是跨上了修行成功的第三个台阶。至于以后,已经进入了宗教的范畴,不是我这样的凡夫俗子能够能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