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比受更为有福”,这是众所周知的一句话,这话无可辩驳。
我们都知道,施的前提是拥有,不论拥有的是多或者少。总之是一个人必须先拥有了一样能力或物件才有施予他人的可能。
因此,首先他的拥有就是他的福份,更何况他在施予时心灵所得着的满足更是一种即时的福报,他人的赞誉和报答,以及日积月累的气场就不提了。
但人们却忘记了一个环节:如果没有受者,施者也就不存在了,因为对象消失了。
“你的好意我心领了”记得这句话吗?这大多时候是一个人不给对方面子时说的一句话。
所以,我常说一句别人那听来的箴言:“一份爱若不被接受,这爱是不完全的。”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施予无疑是美德,谦让更是一种高尚。
从小时候起我就是特别客气的一个人,除家人以外的人给我的东西我一概不接受。
比如,邻居熟人给我什么好吃的,我会推说我不喜欢吃这个,或以过敏为借口拒绝他们。即使有人买瓶汽水给我,都会推托老半天。
记得十岁那年我姑姑让我们兄弟几个星期天去她家玩。我硬是想各种理由最终把她回绝了。后来,我奶奶问我为什么不去姑姑家。我说这会给她添麻烦的,我傻傻地自以为这是体贴。
再一次,一家与我合作的温州外贸公司请我在回美国以前安排一天,他们经理要请我吃一顿饭。那是1994年,那年我通过他们公司出品了八十多万美金的货。可算是他们的一个大客户,他们只是想表示一下感谢,我却不领情,离温前的最后一天他们经理上门来请我都没去。
后来,这事让我爸知道了,被狠狠地教训了一顿。但我这种“客气”却一直没有改变过。
就这样,四十岁前的我都是这么的不近人情,却自以为很高尚的人。
直到有一次在教会听了师母的一篇道后,我才意识到自己错了,大错特错。
那天师母说的内容就是“一份爱若不被接受,这爱是不完全的。”她说当有人把爱施予你时,请欣然接受,因为你的接受使爱得以完全。
她说,不论我在做什么事,若有人主动来帮我,我总会分点事给他做,即使我一个人能完成的小事。
若有人奉献金钱或物品给我,我也同样会感谢着领受,我会用他们的奉献转送给教会里更需要的人。所以你不要因为你们的师母穷而不接受我的给予,要知道我给你们的是来自其他兄弟姐妹的爱,你们只有欢然接纳,他们的爱才完全了。
自那天以后我学会了接受,不论是谁给的帮助我都欢欢喜喜地接受。
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给出去的时候,我们是期待那个人能得到我们真诚的帮助的,也能因此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进彼此间的情感。如果被拒绝那一定会很失望,即使不责怪对方,也会疑惑自己是否多此一举,尴尬莫名。
所以,现在你给我什么我都接受。常常有一些熟客会买咖啡奶茶点心给我,我都会开开心心地又吃又喝,有时也会买些东西给他们吃,其乐融融。自从学会了接受人缘也好多了,常常会有人说:“你这个人真好!一看就很善良!”
前天一个客人手机掉浴缸里了。一大早跑来说里面资料很重要,你如果能把资料备份出来多少钱都可以。拆机清洗重装最后终于把她资料导了出来。她高兴极了,问我多少钱?我说正常收费$100.00。她说:“够吗?”我说:“够了。”她给了我一张100的说:“这是修理费。”接着又拿了一张100的说:“这是小费。”我先是一愣,马上一句“Thank you!”接下她这份不小的小费。
她一边说着谢谢,一边不停地说你这个人真好,以后一定介绍朋友们来你这里买东西。
我也不知我好在哪里?大概是我保住了她的资料,又毫不犹豫地收下了她的小费吧!让她感觉有一种彼此都得到了帮助的满足感吧!
从学会接纳到练习接纳,再到欢喜接纳。我懂得了:
施比受更为有福,受比施更为高尚。受是另一种施,爱在受与施的闭环中得以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