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听到我在电话这端毫不客气地跟母亲说:“你们来呀!来呀!过来给孩子做饭!要不然,我天天给孩子做剩饭,你们来了孩子能吃新鲜饭啦!太好啦!”
忍不住小声说我:“妈妈,你怎么这样直接?!”
挂掉电话,我笑着跟儿子说:“姥姥是妈妈的妈妈,我当然可以像你问我要东西一样,直接问姥姥提需求啦!”
十岁的儿子似乎明白过来。
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做个女儿,很好。
1.曾经的拧巴
我和父母之前的关系,在我心里是拧巴的。
因为小时候家庭的问题,父母因为小家或大家族的大小事,一边操劳,一边负重,压力过大时,不断地纷争给我带来很多困扰。
很多年里,我分不清母亲是我的母亲,还是我是母亲的母亲。因为更多时候,母亲一味地吐槽父亲,让我一味以为,似乎家里没有父亲也很好。
2011年到2014年,我经历很多事件,最后一点点跌入人生的底谷。
2011年开始,我不断自由书写,心中太多怨气堆积在心中,在自己压不过气的时候,似乎通过书写能更好地排解。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看到了父亲一个又一个的优点。
然后,我又拧巴了,心中的母亲形象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一味认同,而是开始看到很多她身上有但我不喜欢的地方。
几年来,我电话很少。因为不知道说什么;每次看望,心中的感觉,任务大于责任和爱。
2.尝试改变
2018年6月,机缘巧合,我跟随阮老师开始上线下工作坊。无论是学习非暴力沟通还是传统文化,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新鲜的。
我带着学习沟通授课技巧的心态走进课堂,却在上完一次又一次课后,更想把自己和父母的关系梳理好。
我不知道如何和父母良好的沟通,面对他们对我的指责时,我更多的是委屈,直到有一天。
当母亲提及我当年对学习的不够努力时,我如鲠在喉,虽然父亲在旁边不断替我解围,但是那一刻,我满腹委屈无从诉说。
是抱怨父母当年对我的伤害,还是只是说说自己当年的感受?
我选择了后者,因为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抱怨显然没有什么用;但是,我愿意说出我当年的感受,让父母看到当年的我是怎样的无助,让他们更了解当初的我,岂不是更好?
于是,我当晚写了一封长长的信,信中没有对父母任何的指责和抱怨 。只是满满的对当年情景的再现,当年那个无助的我变成文字,接着由弟弟转交给父母。
父母对这件事的话并不多,他们看的时候我不在现场。但是母亲后来说:“你当初要是告诉我们,就不是这样了。”我一时泪如雨下,话很简单,但是我听出了母亲对当年那个无助的我的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是的,当年,我遇到困扰时,并没有告诉父母,我在学习上的无助和不知所措,只是默默承受,用自己的方式选择了自己想走的路,走了一条需要努力很多才能让自己好一点的弯路。
就这样,对曾经我的学习,父母从此不再提及。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好的转变。
3.越来越好
这封信的书写,更多的是和父母敞开心扉的说出我的困扰。也打开了我和父母之间相互抱怨的心结。
慢慢地,我再去看望父母,不再是强迫自己。更多地真的想去看望他们,想和他们一起吃顿饭,想和他们聊聊家常。
6月父亲节,这是个被商业化的节日,我并不排斥,可以借这个机会表达对父亲的爱。
中午一家人一起吃饭,儿子发现父亲吐出来的痰里带着血,告诉我时,我才知道,父亲敏感的看到儿子的发现,解释说是嘴里长了泡,烂了,流的水。我这才发现,儿子的细心远远超过我。儿子甚至观察到,刚开始上菜慢时,母亲不怎么吃菜,都让我们先吃,后来看到菜上得多才开始吃,儿子还告诉我,母亲是怕我们不够吃,所以自己不吃。
那一刻,我鼻子一酸。
儿子教我什么是孝。“看见”父母,即是孝。看见他们的身体状况,看见他们的行为,看见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所做的一切。
那一天之后,我打电话的次数都变多了。去年,我在阮老师的线下课上,说的是一周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刚开始教条式地要求自己,但是都没做到。
但是,现在,我很自然地就拨通了母亲的电话,哪怕只是母亲关心的表弟被报考的大学录取了,我也要用一句话的电话告诉母亲。而之前,这样的事情,我并没有想到要打电话的想法。
昨天,也就是开头我打电话后的第二天,父母过来,帮我照顾儿子的午饭,下午等我下班,却赶上轮到我做志愿者值勤。
看着父母和儿子因为要看我值勤,在雨中等我的样子。除了心疼他们淋雨,更多地是温暖。
周日,今天,本来下午要上课,时间紧张,父母邀请我去弟弟家里,和堂弟聚一下,本来我说时间紧张。但是到了早上,我还是决定过去,匆匆忙完手中的事情,带着儿子过去看望父母。
因为人多,并没有说多少话。但是,有时,你在父母身边多呆一会儿,你让父母多看一眼,就是爱的表达。
如阮老师把课程命名为“爱的语言”,我一直在反复品味,爱的语言,此刻的我,就是把父母装在心中,去体贴和关心他们。当你需要他们的时候,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请对他们说“我需要你们”,哪怕只是需要他们帮忙做一顿午餐,其实,他们也很开心。因为你的需要也是在无声地表达对他们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