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可折叠的能量包

2025.5.7 付丽娜|家是可折叠的能量包



读李克富老师的《家是基地和港湾》时,我总想起爸爸对我的无条件接纳和允许——他像一棵会弯腰的老槐树,无论我往哪个方向疯长,枝桠总被温柔托住。

33岁那年我在原公司做到经理职位,却依然选择辞职创业时,他没骂我“不知道好歹”,而说了:“趁年轻想干就干”。这种“托底式”的温柔,让我懂得:真正的安全感,是允许有人接住你。

联想:动态充电站与“记得冷暖”的确定性

上周有天暴雨夜加班到九点,手机突然震动——儿子从听筒传来:“妈,你带伞了吗?”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家的能量场域,是流动的“记得”。

就像我公公,在我工作受挫垂头丧气时,丽娜能干就干,不能干咱就不干,回老家来咱有老饭店,老爸管饭。”这种“托底式”的安慰,比任何鸡汤都暖胃。

想象:若把安全感具象化为“心理背包”,苛求完美者背的是塞满石头的负重包(每块石头都刻着“必须优秀”),而勇敢者背包里装着“试错地图”和“暂停按钮”。邻居家高三男孩的崩溃让我揪心——他考砸后把自己锁在房间,因为父亲总说“考不上985就滚出这个家”。这何尝不是用“杨树标准”修剪柳树?真正的家该是允许柳树垂腰、杨树挺拔的土壤。

批判:传统“家”的定义正在解构。我母亲在我三岁时就去世了,曾陷入“无根”的恐慌,直到在心理同修会上被组员拥抱时发现——基地可折叠,港湾能移动。就像春节后我再次因爸爸的去世引发抑郁情绪状态,同修艳姐说:“只要你需要,我一直都在,我会陪着你”。这种心灵的陪伴“类家庭”支持,让我顿悟:安全感本质是“被接住”的体验,而非血缘标签。

感想:如今我对“家”的构建是“洋葱式”的:

内核层:是丈夫的“无条件接纳和允许”(我想辞职创业他只说“你做啥我都支持你”。

中层盾:公公的“烟火气底牌”(任何时候都有老家爸的老饭店拖底)

外层网:同修们的“心灵救援队”(艳姐的“鸡汤热线”、*老师的“深夜树洞”)

当原生家庭失能时,主动编织新的能量网,才是成年人最高级的清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