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2019年,不仅读了这一本,心流系列的其他几本,同是积极心理学之父米哈利的作品,包括《发现心流》,《当下的幸福》,《专注的快乐》,《创造力》也一并读过。现在回想起来,只是读过,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多少认知的迭代,心中惭愧,于是这月初又重拾本书,本着输出倒逼输入的原则,不仅要深刻理解心流的本质,还要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并且运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最后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本书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多家赞誉,光是看序言就让自己耳目一新。本书共分为10个章节,前4个章节是对心流的描述,从第5章开始,结合实际生活,分别阐述了感官之乐,思维之乐,工作之乐,人际之乐,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以及生命的意义。
1 心流,快乐的源泉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古老的问题:人何时最幸福?米哈伊老爷子对这个问题25年的研究告诉我们:幸福并非瞬间发生,与运气或概率无关,用钱权也得不到,也不受外界事物的操控。幸福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只有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作者根据对一些艺术家,运动员,外科医生的研究,提出了心流,最优体验的理论。心流就是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使人忘记时间的流失,忘记其他事物的存在,一心一意被当前的事情所吸引的一种状态。
现实生活中,谁都有过体验心流的时刻,很多活动也会让我们体验心流。比如看电影,做瑜伽,练习冥想,甚至打游戏都可以让你忘我,但并不是所有职业都可以产生心流,一些职业天生就容易产生心流,比如运动员,艺术家,外科医生,国际象棋高手等等,因为这些职业对专注力或者说注意力要求特别高。因此,要想获得心流的体验,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控制注意力。控制注意力,是带来极致心流体验的必要条件,心流体验带来幸福的感觉,但是人类为何很少能感觉到这种幸福感呢?
一言以蔽之,人类太假于外物,被社会的奖惩机制所主导,从而导致内心秩序示范。我们是否幸福最终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比如,一大早你和一个陌生人发生了冲突,结果他口吐芬芳,你会怎样去体验呢?是耿耿于怀还是一笑了之,耿耿于怀可能让你度过很糟糕的一天,而一笑了之则会让你轻松度过。之前读过一本书,书中提到:和我们有关系的只有两种人,重要他人和概念他人,前者只占5%的比重,而往往影响我们心情的都是那不重要的概念他人,现在想想值得吗?
每个个体要善用自己的体验,从社会环境种独立出来,不再孜孜以求,以社会奖惩为念,做自己的主人,找到自己的快乐和目标。这说起来容易,但需要相当的毅力才能达到。因为个人社会化是必然的,社会化的真谛在于使个人依赖社会的控制,并对奖惩有既定的反应。
那么该如何破局呢?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时刻发掘每件事情的反馈,学会在反馈中体验快乐与意义,社会制约的力量自然就会减弱。比如,我现在在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炫耀,也不是为了赚稿费,只是想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那么我就不会在乎外部的奖励,我写作我快乐,因为写作也是体验心流的一种最佳方式。
2 控制意识,改善体验的品质
上文中已经提到,要想体验心流,第一步就是要控制意识。要控制意识,就要了解意识的运作方式。意识本身没有什么神秘性可言,意识的功能就是收集,评估信息,并让身体做出适当的反应。然而,意识在特定时间内处理信息的能力极为有限,每次只能回应和处理一定数量的事件,新进来的信息会把旧信息挤掉。
大脑一秒钟能处理126比特的信息,一分钟就是7560比特,一小时就是大约45万比特的信息,可是光听懂他人说话记得40比特,依次推算,一个人同时理解4个人及以上的话,是相当费劲的。因此,如何使用意识就成为了决定我们生活品质的关键因素,这也是现在所谓的注意力经济时代,争夺用户注意力的原因所在。
注意力是一种无价资源,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能随心所欲的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而分心,从而体验生活的乐趣。注意力除了决定了某些事物是否进入意识,还会带动其他心理活动诸如回忆,思考,感觉,做决定等,因此注意力是一种精神能量,通过应用这种能能量,我们塑造记忆,思想和感觉,改善体验的品质。
3 心流的构成要素
控制意识,才能改善生活品质,改善生活品质无外乎使外在条件符合我们的目标,或者改变我们体验外在条件的方式,使它与我们的目标契合。两者相比,后者更胜一筹,因为后者中的我们处于主导地位,体验决定本质,那么该如何产生心流体验呢?或者说心流体验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根据作者的研究,构成心流的要素主要有八项:首先,心流体验出现在我们可以完成的一份工作时,其次,必须全神贯注,第三要有明确的目标,第四要有即时的反馈,第五,忘记其他任何事物,第六,自主自我控制的感觉,第七,忘我的状态,第八,时间如白驹过隙,分不清时与分,这就是心流全部的构成要素。
第一,心流出现在可完成的一份工作时,也就是说你的能力或者技巧要和工作难度相匹配。难度太大,能力不足,会带来挫败感,难度太小,能力过甚,会让人觉得无聊。能力与难度最好的匹配模式就是介于学习区的挑战难度,这样既不会觉得像恐慌区那样难过,也不会像舒适区那样无聊。让一个只有初中数学水平的人学习高数肯定会越学越沮丧,同样,让一个高中生去辅导小学数学,除了骂娘就是无聊。
第二,全身贯注。很多活动都是可以让人全身贯注的,比如写作,下棋,打游戏,攀岩,练习乐器,瑜伽,冥想等等。如果现在的你,缺乏这种专注力,可以挑选以上的活动练习。作者也在书中援引了部分研究对象关于专注力的感觉,比如:
一位舞者在描述自己精彩演出时说到:当时注意力完全集中,心中没有任何杂念,什么都不想,只是专心做一件事,全部活力畅流无阻,你会觉得轻松,自在而且精力旺盛。
一位棋手谈到决赛时的情形时说:集中注意力就像呼吸,你想都不想,即使房屋塌下来,只要没被击中,你就不会察觉。
第三,明确的目标。心流之所以能达到全情投入,是因为有明确的目标,但目标如果与自己的能力相差甚远,即使成功也会寡然无味。倘若你的目标只是每天追剧,即使成功了,也不会使自己特别快乐。相比之下,经过一年考研备战,成功被录取的考生则要快乐的多。
第四,及时反馈。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最终实现目标,可以先将目标拆解,通过努力不断获得即时的反馈。比如你定了雅思7分的目标,要想达到7分总分,至少要2个6.5分,2个7分才能达到,那么,可以把听和读的目标定位7分,写和说的目标定为6.5,考过雅思的都知道雅思口语会压分。定好目标之后,就要了解听力和阅读,40个题对多少个是7分,然后再分解到每个SECTION,制定每个SECTION的正确率,通过不断的练习,即时反馈,最终每个部分达到具体的目标,总体达到7分的目标。
第五,全神贯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大多数工作和生活要求都不及心流体验那么高,也不需要全神贯注,因此,走神分心才有了入侵意识的机会,这就导致心灵会受到精神熵的干扰,精神能量不能运转自如。正因为如此,心流才能提升体验的品质,让人全身心投入。
第六,自我控制感。所有心流的典型描述都会提到控制感,感觉自己有掌控全局的能力,不会担心事情会失控,理论上讲,在心流的世界里,完美是可能的。
第七,浑然忘我。当一个人完全投入某种活动时,就没有精力去考虑不相关的事情了,彷佛自我也消失了,与周遭世界有隔离感的自我消失,往往随之产生一种与环境结合的感觉,是一种心灵合二为一的感觉。
第八;忘记时间的流逝。心流发生时,对时间的感觉与传统的时间记录几乎没有什么关联。体验心流的过程中,能拜托时间的钳制,会时我们在专心的活动中更加兴趣盎然。
心流体验的一大特色就是其自成目标。自成目标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我们平时做的很多事,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只是不得不做,或者预期未来会有回报才去做。很多人觉得做的工作就是一种浪费,他们与工作疏离,空闲对于他们也是一种浪费,只会华仔被动的娱乐上,结果生活只是由一串无聊且焦虑的体验组成,个人全无控制力。
而自成目标的心流体验则把生命力提升到不同层次,疏离变成了介入,乐趣取代了无聊,无力感变成了控制感,精神能力不再浪费在外在的目标上,体验能自发产生报酬了。
4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体验过心流,从小到大无数次的考试就是一种典型的心流体验,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总感觉时间不够用,还没答完就要收卷子了,这样的体验相信谁都有过。脱离了学校教育的我们,似乎给自己开发出了多任务模式,一心可以二用,甚至三用,四用,已经很少能体会到那种一心一意如考试般的心流体验了。那么,被压力和焦虑充斥着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寻找曾经的心流体验呢?
前文中提及的一些活动,比如攀岩,下棋,舞蹈本身传导心流的效果就特别好,活动本身就要求不断学习新技巧,即时反馈目标,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样的活动。那么能产生心流的活动有没什么普适性特征呢? 还真有!
根据作者的研究发现:心流会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使自我成长。我们不可能重复同样的工作依然觉得乐趣无穷,我们不是因为自己能力远在工作难度之上产生厌恶感,就是自己能力远在工作难度之下而产生挫败感。而产生心流的工作会让我们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使之与工作难度相匹配,而这个匹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把日常体验转化为心流体验并非易事,但每个人都能提升这方面的能力。在提升心流体验能力之前,首先要排除阻碍心流产生的心理障碍,一曰过分的自我意识,二曰注意力失调。前者是注意力过于集中,太过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导致的,后者则是因为注意力太过飘忽,从而妨碍心流产生。
那么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己体验心流的能力呢?那就要从该书后6章中分别寻找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