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法到时好办法,可是在座的人都高兴不起来。谁能想到,有朝一日要与昔日的战友拔枪相向。
终于,还是赢来了第九本。
还没从第八书中的关于正义和心理的润色中走出来,便轻风细雨的看完了宇尘的这本关于“总结”的故事推进。
对于刑侦悬疑类小说,剧透当然是可耻的,但我想说的是,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宇辰对于连贯故事的自省,所以主角丁潜在这本书中的征伐力度,有所收敛,这种收敛,读者可以很及时的从作者的笔端察觉到。
想想也对,当一个系列故事发展到这个阶段,审美疲劳还是会带来不小的影像,对于人物的刻画虽然已经足够立体且多面,但想要读者接受他阶段性的属性苍白,还是需要笔法多维度的思绪触及,所以这次宇尘让丁潜回到了旧楼,完成一段自省式的回眸。
所谓悬疑,就是在不断地重复中开出经验的花
第八部的惊艳,源自我终于看到了宇尘的野心。
这种野心,已经跳脱出单纯的悬疑架构,而是对于人性只言片语的捕捉,这是一个普通作者朝高级作者或许可以称为“高级玩家”的必然阶段。
一路看下来,宇尘的写作手法类似于一个不断被阳光折射的多棱镜,我们当然可以看到不同的光,这次,他把悬疑的光再次放到了温欣的身上。
很多人说,抽丝剥茧的绵密感会带来多层次的悬疑,我却完不认同。
悬疑感,从来不是层次决定的,而是恰到好处的引入和引出。
比如你在追着本书的时候,我被天然的做一道逻辑题,柳菲菲的正义性到底被污染了多少,或许有些人会感到一些俗气的重复,但只要用心抓住重点,依然可以把它写的很出彩。
宇尘做到了,他凭借更多的是经验,虽然这会让故事推进出现一定的疲态,但我相信,经验主义也能迸发出新鲜感,所以故事依然值得追看。
说到真相,我们或要远离代入感
我们当然想要得到真相,就像打好的毛衣一定要穿在身上,才算是最后的功德圆满。
或许很多资深的阅读者,看到红衣小孩出现的时候,已经猜到了结局,因为代入感太强了,写作最怕的就是情绪的堆叠,因为笔墨着色太多,答案和凶手就已经跃然纸上了。
虽然无可避免,但宇尘做的可以打上90分,从第7本开始,宇尘摸索出了一条克制的道路,人物素描轻快精准,尽量减少色彩铺陈,试图把读者从代入感中抽离出来,他在第八部中做到了,这也间接导致了一种稍显平实的疏离感。
稍显可惜,却预示着“丁潜”世界即将瓜熟蒂落。
也许追到这里的读者可以喟然叹息了,因为你们和我一样感到了故事的终结,不过还好,这本书整体上不负期待,值回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