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共情能力弱的人
永远可以自私的幸福着…
小的时候,总是被老师教育,被家长批评,为什么不听话,就不能做个“好孩子”吗?
好孩子,是一种怎样的群体?
他们安静、话少,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懂礼貌、明事理,从来不敢跟人大声说话。
他们从不拒绝别人,懂得换位思考,十分善解人意,并且永远不会发出“声音”。
他们可以看到很多人看不到的“真相”,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情绪,在意别人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眼神,周围的环境只要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变得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如果与人发生分歧,总会不受控制地做出“补偿性”行为。
从什么时候起,
你开始厌倦做一个“好孩子”。
当你的“好”被别人当做理所应当;
当你一次又一次被人轻易影响情绪;
当你被敏感包围,
被迫洞穿别人的难处,
委屈自己帮助他人分担……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
那些共情能力弱的人,
总能光明正大自私的幸福着……
你这么敏感
一定很不快乐吧?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发表于1948年,文中用细腻的笔触,告白了自己的前半生。这本书剖开了殉情、风流、创作、婚姻、友情等名义下的惨烈真相,被称为“毁灭式的绝笔”,也为我们展现出一个“高敏感”人格下对于生活的厚重感受。
“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
——《人间失格》太宰治
我的一个朋友说,你这么敏感,一定很不快乐吧?
高敏感人群的生活,确实比普通人要累的多。
他们如履薄冰,因为处理人际关系很笨拙,总是与人刻意保持着距离。
可一旦打破距离,他们就忍不住为朋友付出,帮助朋友分担痛苦。但是因为共情能力太强,仅仅分享别人的痛苦,就足以被扑面而来的打击所摧毁。
别人对于他们一点点的好,他们会铭记于心,别人对于他们一丁点的不满与质疑,就像心里的一根毛刺,耿耿于怀。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句不恰当的表达,都可以使他们成为情绪上的奴隶。
他们不敢向生活、社会,哪怕是在亲密关系中索取“爱”和“帮助”,他们并不是害怕拒绝,而是害怕面对那种“带给别人麻烦”的感受?
戏剧的是,他们恰恰是人群里“最善良”的人。
总是忍不住关心别人,在意别人,忍不住太考虑别人的感受,太照顾别人的情绪,哪怕是一次又一次的委屈自己!
一般来讲,高敏感人群,有以下五种表现:
a. 拥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却往往是“内向的表达者”,无法坦然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b. 对于别人话语中、眼神中隐藏的表达,可以快速揣摩,一旦发生极其细微的摩擦,会反复回想;
c. 拥有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极易对电影、小说、话剧、画作等艺术表达形式所感染,久久不能释怀;
d. 过分在意周围人的感受,并且容易做出“补偿性”行为,想要帮助他人;
e.容易委屈自己,不敢向他人提出要求,不敢索取“爱”;
太敏感的人会体谅到他人的痛苦,自然就无法轻易做到坦率。所谓的坦率,其实是一种暴力。
敏感是原罪:
谁愿意一直在委屈中变得懂事?
太敏感的人,往往缺乏情绪的“界限”。
研究表示,全世界有超过百分之二十的人,符合高敏感人群的特征,并曾经为此带来过困扰。
毫无疑问,敏感是一种天赋,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巧妙的发现周围环境的“变化”,更好的感受这个世界,完成更多创造性的工作。
可是,却控制不住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影响,甚至丧失“自我”,在心里无数次的碾压自己,试图符合他人的“评价”。
为什么会缺乏情绪界限?
这需要追溯原生家庭,孩子的两大需求是从父母那里获得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一旦缺乏,便很容易成为“高敏感人群”。
中心曾经接待过这样一个来访者,他的母亲在年轻时,只身一人到北京打工。
妈妈是独立和要强的女人,所以从小对他很严厉,一不小心摔个杯子,作业错个字,哪怕只是一点点小事,都会接受一顿数落。
童年生活格外昏暗,他的耳边,总是充满母亲的斥责,说他不会说话,不礼貌,不懂得争强好胜。
妈妈说:“哭就是不乖,是软弱无能!”
妈妈说:“你怎么这么笨,我要被你的气死了!”
妈妈说:“我真后悔生了你!”
幼年的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我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我对于别人来讲,真的有意义吗?
这些自我怀疑导致成年后他活得“心力交瘁”需要拼尽全力,受到他人的肯定,才能坦然生活。
需要在意身边人每一个表情,每一句话,永远带着小心翼翼的恐惧。
需要不断用人与环境的“反馈”,来确认自己的存在“足够好”。
可事实是,仅仅是生活中那些预想尚未发生的人和事,就足以压垮他。
最严重的时候,连任何表扬、称赞、夸奖、欣赏都不能给他带来安全感。
中心的心理咨询师表示,幼年时期的责怪和攻击性的话语,往往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演变成自我否定的模式,最终完全内化到自己的潜意识里。
心结累积多了,演化成为一种低自尊,并且极其渴望别人的认可。
因为得不到养育者充分的爱和关注,孩子只能小心翼翼去观察养育者的情绪,被迫学会善解人意,陷入受伤和不被爱的恐惧。
请照顾好自己
学会索取“爱”
学会照顾自己的情绪,是一门长久的功课。
杜江带着嗯哼上《爸爸去哪儿》第五季,曾经多次分享教育观,他表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
杜江说,如果可以任性的被宠爱,哪个孩子愿意在委屈中变得懂事呢?而且在他们这个年龄,还不能分辨出谦让和委屈,宽容和自责时,太懂事的孩子背后往往是有一些自卑,担心别人不喜欢,担心做错事。小心翼翼地看着大人的脸色,就失去了孩子应该有的放肆和任性,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是这样的。
大S,小S,范晓萱和阿雅四姐妹做的节目——《我们是真正的朋友》,其中有个环节是四姐妹去坐热气球,阿雅恐高不敢站起来看下面。
其他姐妹各种徐徐善诱的鼓励她,但阿雅始终不敢尝试,这时大S劝诫小s说:“你要尊重别人的恐惧”。
我们需要学会直面自己内心的感受,不为他人的情绪而产生任何“负罪感”,因为每一个人都是自己内心的主人。
要知道,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自我的“情绪”应该打上“羞愧”的烙印。
在方雅性格完善中心来访的数个案例中,康复导师总是首先帮助那些不堪重负的人,消除过去成长中存储的心结,治愈那些积重难返的心理创伤。
因为只有在修复童年创伤、弥补童年缺失的基础上,才能坦然向外索取。
合理化自私会适当维护内心的感受,所以,请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正视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
生而为人,最应该被照顾是自己。
你知道的,世界和我永远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