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14个历史性时刻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主要作品有《三大师传》《象棋的放事》《昨日的世界》等。

关于本书

《人类群星闪耀时》包括14篇历史传记,每篇文章以关键人物为视角,展现特定的历史时刻。远到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政治危机,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这本书除了是历史传记经典,也是新闻写作的标杆。茨威格的那种高贵的气质、优雅的文风和理想主义的笔调,同样迷倒了无数中国读者,本书有几十种汉语译本。

核心内容

本书描写的,是14个历史上的“决定性瞬间”。借本书的写作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决定性是如何形成的,这背后是茨威格观察历史的方法和特点。历史并不提供必然性,而是提示可能性,这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所以人性才能体现观察历史的“决定性”。茨威格就运用他的心理和情感刻画,表现了人在历史中思想和行动的复杂关系。

在茨威格眼中,历史的决定性瞬间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是决定西方格局的瞬间、人类对世界的探索瞬间、以及人类思想和艺术的光辉瞬间。在这些历史时刻里,人的情绪、性格,包括灵感的突然迸发,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这些瞬间里:涌动着匪徒、探险家、叛乱者兼英雄血液的巴尔沃亚成为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仅仅一秒钟的优柔寡断,格鲁希元帅就决定了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的命运……

前言

这本历史传记,已经在全世界畅销了半个多世纪。它的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既是大师级小说家,也是世界文学界公认的“史上最好传记作家”。

《人类群星闪耀时》包括14篇历史传记,每篇文章以关键人物为视角,展现特定的历史时刻。远到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政治危机,近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这本书除了是历史传记经典,也是新闻写作的标杆。茨威格的那种高贵的气质、优雅的文风和理想主义的笔调,同样迷倒了无数中国读者,本书有几十种汉语译本。

《人类群星闪耀时》的写作方法,被称为“历史特写”,特点是画面感强,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致入微。近年来,有一个摄影术语,经常被用来形容历史,叫“决定性瞬间”。含义是:每件事物,都有一个最重要的时刻。能够显现它的全貌和内涵。茨威格把这本书命名为《人类群星闪耀时》,就是因为这14篇特写,就像历史上的14个决定性瞬间。他说:一个民族,总是要在几百万人里,才涌现这样一个天才。而在天才的一生里,这种高光时刻,也往往只发生在某一天,甚至某一分钟。世界总是在经历了漫长等待以后,才会出现这一“群星闪耀”的时刻。

听着很激动人心是吧?不过,在历史领域里抒情,很容易引起可信度的问题。没人怀疑本书的文学价值,但是,我们能把它当成严谨的历史来读吗?作为传记大师,茨威格的文学手段运用得越纯熟,历史爱好者就可能越不服气,觉得不该用这种主观方式去解读客观历史。

那么,我们就来用历史视角和挑毛病的眼光,重读一下这本世界文学经典。

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讨论历史的“决定性”是什么,看看能不能他这种主观的人性视角来讲历史,为什么?

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茨威格选定的,具体是哪些“瞬间”?分析一下他的历史观有什么特点?

第一部分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大问题:能不能像茨威格这样,在讲历史的时候,夹杂大量心理和感情描写?我先说我的结论:作为一种观察历史的方式,这是可以成立的。

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先来说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历史到底是什么,它能为我们提供什么?

在古希腊的知识体系划分里,历史不被当作真正的知识。亚里士多德探讨了当时几乎所有的学科,唯独不重视历史,因为他觉得,发生过的事用不着考虑,需要考虑的是将要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在他看来,历史事件只有特定、偶然的意义,在永恒面前是渺小的。也就是说,古希腊人并不像我们中国古人,把历史作为精神世界的根本,也不认为史实有“鉴往知来”的功能。

古希腊人的看法,也有他们的道理:历史确实不能提供必然性规律,可以让人对未来做准确预测。但是,人类始终对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有人说,在人类意识里,时间概念远远比空间概念重要。你可以回忆一下:总体来看,人研究历史和预测未来的兴趣,是超过探索未知世界的。

我们为什么对历史感兴趣?因为曾经发生的事,虽然不能提供必然性,却在提示着可能性。在缺乏必然性的世界上,可能性就是最重要的消息。另外,从人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上来说,可能性就意味着希望。有希望存在,人才会去积极地选择和行动,继续创造有意义的历史。

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历史所呈现的,是一个社会共同体值得追忆的事情,是一种精神传统。它可以让人群确认共同的文化身份。

你看,说到这儿,人类情感和心理活动、或者说人性,就和客观世界发生联系了。许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研究历史并不是为了研究客观事物,而是为了研究人的精神发展,也就是人性。至于事和物,只是人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

历史为我们传达的重要消息,是关于人性的消息。我们说要“还原历史真相”,这不只是为弄清事实原委,也是借此看清背后的人性真相。至于历史对未来的作用,它永远不会直接告诉我们某个事件的准确结果,而是帮助我们通过研究人的来源、人性的发展,去探寻人类的最终目的。

也就是说:人性,就是历史中的那个“决定性”。

所以,茨威格通过分析人性来描述历史,是符合历史本质的,而且这又是他的特长。茨威格最擅长的,就是深入人物的内心和情感世界,他被文学评论家们称为“拥有X光透视一样”的心理分析能力。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他的历史观察方法。

从效果上来说,他这种方法,不见得就不如那些看上去更客观的方式有效。人们在做历史、社会分析时,一直追求确定性,希望建立普遍有效的标准,也就是尽量接近科学。这种尝试的代价是:标准偏差一点儿,结果就严重失真。比如,过去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首要目标是GDP。后来,有人发现GDP原来也有片面性,又开始引入“幸福指数”来辅助。这类做法,其实和靠技术分析、画线图来预测股市走势的思路是一样的。不能说没有效果,但也没有提供确定答案。我们知道,在没有人工智能完全操盘之前,股市交易所体现的,仍然是交易者们复杂的心理状态。

你看,讲述历史,还是绕不过去人的精神状况和思维方式。而且,还不能仅仅根据历史人物的行为结果去评价历史意义,还要还原人在当时的动机和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思想是怎样变成具体行动的,才能对人性得出全面观察。

茨威格就是描述这种现象的顶尖高手。我们用本书最后一篇来说。

这段历史发生在1918年12月,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美国的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前往欧洲,试图说服英法等战胜国接受他的“十四条原则”。他的这个构想很理想主义,包括取消秘密外交、不要逼迫战败国接受屈辱条约,公正处理殖民地问题等内容。

当威尔逊乘坐汽车穿过香榭丽舍大街时,受到了巴黎民众的热情欢迎。他越来越放松和陶醉,觉得自己没有听顾问们的劝阻,亲自前来参加谈判是正确的。他要用个人的活跃意志,战胜那些刻板的欧洲规则。他自信带来的方案是公正的,能为世界带来长久和平。

结果,在谈判时,因为他的构想没有及时变成合约,僵持的时间越拖越长,欧洲局势发生了变化。此时,美国国内也开始指责他为外国考虑得太多,没有首先为美国人着想。到1919年4月3日,63岁的威尔逊在巴黎病倒了,精神极度疲惫。在4月7日这一天,他试图通过一个强硬措施向其他国家施压。放出消息说自己要回国,也就是说:宁可退出谈判,美国也不让步。

茨威格写道:“这一时刻,将决定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欧洲命运。”很不幸,这一篇的名字叫《威尔逊的失败》。它的写作时间是1940年,此时二战已经爆发,茨威格的祖国奥地利,被德国吞并。他是犹太人,又是著名的和平主义作家,早就被纳粹驱逐到了国外。茨威格的观点很明确:属于威尔逊的“群星闪耀时”,就在22年前的那一个星期,如果威尔逊能坚持主张,促成提案实现。一战就不会种下纳粹这个恶果,二战将有可能避免。至于茨威格接下来的命运,我在后面再讲。

我们还是接着来看威尔逊是怎么失败的。此时,威尔逊已经四面楚歌。全世界的舆论都指责他一意孤行,破坏世界和平。曾经有千百万的声音恳求他挺住,现在也都消失了。连战败国都希望他妥协。国内那些支持他的朋友,写信劝他收回成命。威尔逊感到极度的软弱和孤独,最后选择顺从了这些人。于是,所有人又开始赞美他是智慧的政治家。在他听来,这些夸奖是焚烧他的灵魂,他的威望和力量已经一去不返。当他乘坐的轮船驶离海岸时,他甚至不愿意再看欧洲大陆一眼。

从这段历史特写里,我们能感受到,茨威格的风格,确实主观色彩很强。你看,威尔逊到底在想什么,其实别人不可能完全知道。还有,他在回国船上,是遗憾地盯着欧洲,还是真的懒得再看一眼,作者也并不在现场,这只是用文学手法渲染心理。

我们可以感觉到,从历史背后的人性来看,这么写是可以的,甚至是必要的。那么,我们来说说,茨威格的历史特写有什么特点。

我觉得,第一个特点,就是他用精神分析和文学手法,把历史活动和人的心理写到了一起。人们虽然常说“我思故我在”,但历史的发展,既和思想有关,更要基于行动。所以,历史叙事的原则,可以说是“我行动,所以我在”。

茨威格的历史讲述,既不是客观的编年史,也不是抽象的思想史。他的特写,像是两面立起来镜子,让思想与行动相互对映,显现出无尽深度。茨威格写得最好的,是他的那些同行,欧洲历史上的文学家们,比如蒙田、罗曼?罗兰。茨威格最杰出的一本传记叫《三巨人》,写的是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三大小说巨匠。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茨威格还写了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的死,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段著名公案。他在83岁高龄离家出走,最后死在一个偏远的火车站。他究竟为什么这样做,是经过深思熟虑,还是普通的老年病症状,这和当时的俄罗斯历史,又有什么关系?在这本书里,茨威格就用了一个很大胆的方法来表现这段历史。他为托尔斯泰的一部自传体戏剧续写了三场戏。为托尔斯泰写了大段独白,让他亲自讲述自己的心理活动。

托尔斯泰晚年最大的痛苦,是由于自己的贵族伯爵头衔,让他觉得自己一直在过着和思想不一致的生活。这一天,两个大学生要求他支持俄国革命,但托尔斯泰反对其中的暴力和流血。于是大学生鲁莽地质问他:为什么要在庄园里用银餐具吃饭,不去亲身体验真正的贫穷?托尔斯泰没有恼怒,而是感谢大学生。他决心不再拖下去,身无分文地赶往火车站。

按照茨威格设计的台词,托尔斯泰临行前的独白是:“我不是圣人,我只是个软弱、衰微的老人。我从来都不能完全说出真话,如果在这个家里死去,我的死就像我的生一样不诚实。现在,我该去践行那些痛苦地折磨我的事。死神或许正在等我,而我却毫无恐惧地迎向他。”如果你熟悉托尔斯泰的作品和经历,就能感到这个设定非常吻合他的思想。能够帮助读者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理解他那些看上去矛盾的行为。

茨威格除了善于用这种把活动和心理写到一起的方法,他讲述历史还有另一个特点,是他坚持使用当代视角,也就是他所处的年代的视角。我们后面会说到,茨威格的观点,有时也是偏颇的。

历史研究中有一个规律性现象:人性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当代人的精神层次,总会与过去的人产生差异。理解古人,确实要抱有“了解之同情”。但同时,也要以当代人的精神为标准,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考察。因为我们研究历史,很多情况下是带着当代的特定问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同一段历史,会被反复研究,不断颠覆。

第二部分

所以,充满争议,没有定论,本来就是历史研究的常态。比如,当代人类生活,就是由政治、经济、宗教、甚至能源、气候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让人很难断定哪一件事情会成为某个未来历史事件的导火索。决定当代命运的大事到底是什么?很可能要在多年以后才能看清。所以,各派观点,各派研究方法,我们都可以听听。

作为心理分析家和传记大师,茨威格也有自己的解释体系。刚才,我们讲了他的历史观、他的观察和讲述方法。在音频的第二部分,再来说说他的历史解释体系。

《人类群星闪耀时》这14篇特写,可不是随便凑到一起的,而是出于茨威格判断“决定性瞬间”的严格标准。刚才说了,全书最后一篇写于1940年,而第一篇写于1912年。本书的写作,几乎贯穿了他的文学生涯。这些历史瞬间,从主题上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是:决定西方格局的瞬间,人类对世界的探索瞬间以及人类思想和艺术的光辉瞬间。在这三类历史时刻里,人的情绪、性格,包括灵感的突然迸发,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茨威格的解释体系里,历史有什么不一样的呈现?

我们先来说说重要的政治事件瞬间。1453年5月29日,当时的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军队攻陷,这是罗马帝国的彻底灭亡,也被很多历史学者作为中世纪的结束点。

而茨威格的讲述,更有戏剧性。他认为,决定这个历史时刻的,是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的性格。在君士坦丁堡陷落的两年多以前,当还不是苏丹的穆罕默德在国外接到父亲去世消息时,展现出了过人的魄力和狠毒。他没有向一个幕僚透露消息,独自骑上最好的马,一气跑了120公里赶往海岸,迅速渡海回国,纠集了一只精锐部队,作为争夺苏丹继位权的武装力量。他执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派杀手把未成年的弟弟淹死在了浴缸里;第二件事,是灭了杀手的口。这一年,穆罕默德二世只有21岁。

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只剩下君士坦丁堡这一座城池,但它是西方文明的圣地。穆罕默德是个双面人。他既残忍野蛮,又热爱艺术、学识渊博,既是勇猛的战士,又是虔诚的信徒。他的理想,就是要创造比父辈更光荣的功绩,拔除这座基督教世界的象征。另外,他还是个手腕高明、厚颜无耻的外交家。在完成自己的备战工作之前,一直在全力鼓吹和平。他按着《古兰经》发誓,要维持和东罗马帝国的和平条约。等到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他却立刻发动了战争。

君士坦丁堡经历过一千年的修建和加固,有三层坚固的石头城墙,密布着高大的塔楼,号称不可摧毁。穆罕默德比谁都了解这一点,但他不惜一切的决心,激发出了奇特的创造力。他以高昂的成本,造出了一种全世界最大的投石器。整支军队花了2个月的时间,才把它拖到了城墙下面。当穆罕默德在进城以后,没有顾及战利品,而是奔向城中心的大教堂,他命令将过去基督教信仰的标志全部拆除。

茨威格说,历史总是青睐这些强者和暴君,因为他们的性格,也像命运一样冷酷而不可捉摸。然而,有一些历史瞬间,历史却是被平庸的性格创造的。1815年,拿破仑从流放地重返法国,他的老对手立刻组织了新的反法同盟,聚集了两倍于他的兵力。在关键一战中,拿破仑把一支军队交给了为人老实可靠的副将格鲁希元帅。6月18日,拿破仑率领的主力军和英军在滑铁卢开展,决胜的关键就看谁的增援先到。但是,格鲁希因为没有接到拿破仑的命令,而犹豫不决,贻误了战机。

茨威格写道:格鲁希思考了一秒钟,这一秒钟造就了他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假如他勇敢果断,而不是愚忠于皇帝,法国就能得救。命运只愿意成就那些勇敢者。当重任降临到平庸之辈身上时,他们不是感到庆幸,而是害怕。他们把这个成为命运主人的机会,哆哆嗦嗦地失掉了——这话说的还真挺扎心。这本书的最新版的腰封上,有一句来自这个故事的格言:“当改变命运的时刻降临,犹豫就会败北!”说起来,按照这一战的历史意义来说,这一秒钟的决定,确实改变了整个19世纪。

不知道你发现没有,在茨威格的这些讲述中,其实有个很大的偏见。就是他把对于人类世界的理解,等同于西方,也就是常说的欧洲中心主义。这在书里的其他章节有更多的表现。在他的笔下,欧洲人对外界的探索,等同于人类的探索,虽然那里早就原住民了。所谓光荣的发现,换个角度看,也是一场野蛮的入侵和掠夺。

不过,茨威格是知行合一的人。1942年,当他流亡到巴西时,对二战局势彻底绝望了。他认为,西方文明已经不复存在,于是和妻子一同自杀。他在遗言中写道:“我的语言通行的世界,对我来说已经沦丧。我的精神故乡欧洲已经毁灭,我再也没有地方重建我的生活。”他的观念中,难免有西方式的傲慢,但他也勇于为这一观念而殉道。

说完人类性格对于政治局势的影响。我们再来说说,在人类的探索和发现中,有哪些复杂的人性表现。就像前面所说,地理大发现的过程,伴随着贪婪、罪恶和凶残,并不像听上去那么高尚。哥伦布是了不起的冒险家,但茨威格形容说“哥伦布的天赋是不顾事实,狂热地相信那些他乐于信的事儿”。在他的吹嘘和鼓动下,那些欧洲的粗野冒险家、发狂的乌合之众,想着到新大陆去掠夺黄金和奴隶。他们不怕死,只怕老老实实的工作。其中,有个西班牙人叫巴尔沃亚,因为被追债,前往美洲去探险。巴尔沃亚是历史上第一个横穿美洲大陆的欧洲人。在茨威格的讲述里,我们看到,他前行的动力很简单:因为他一路上所犯的罪行,他被本国悬赏追捕。在他看来,要么被耻辱地捆在断头台上,要么带着一小撮人探索新大陆,没准儿还可以建立自己的王国。茨威格把这称为“逃到不朽中去”。也就是把自己那些见不得人的丑陋人性,掩盖在某项历史功绩的光辉之下。我觉得,这种想法,和历史上的一些大人物有某种相通。

最后,巴尔沃亚还是被他的同行,另一个冒险家,日后征服印加帝国的皮萨罗所抓获,他的结局是:“刽子手铡刀一闪,这个人类第一双同时见过两片大洋的眼睛,永远熄灭了神采。”——你看,我没瞎说吧,茨威格是不是自动把欧洲人替换成了“人类”?之前的美洲人,也不见得就没有穿越过大陆。

相对这些冒险家而言,另一种探索要体面和光荣得多。1858年,美国实业家菲尔德发起集资,要铺设连接欧美大陆的海底通信电缆。在此之前,没人敢设想这种规模的工程。铺设电缆连续失败了两次,菲尔德损失了大量金钱和好几年的时间。不只是股东们向他施加压力,所有人都把他说成是骗子。直到1865年7月,经过多年沉寂,菲尔德又筹集到了新的资金,再次买下巨轮出海。这一次,他不但取得了成功,还接上了之前断裂的旧电缆,让美洲和欧洲有了两道通信桥梁,实现了人类第一次越洋通话。

茨威格形容菲尔德是:“拥有对奇迹深信不疑的天真和勇气,富有热烈的冒险精神和信念。既是商人,又是英雄”。在网络时代,那些最受推崇、改变世界的创新者,也都有这种性格禀赋。

在这本书里,第三类决定性瞬间,是人类思想和艺术的巅峰时刻。一般来说,这种时刻是属于天才和大师的。除了前面讲过的托尔斯泰,书里还写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歌德和大音乐家亨德尔。我讲一个非典型事件,这个故事叫《一夜之间的天才》。

1792年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三个年头。在一场出征的欢送宴会上,法国斯特拉斯堡市的市长邀请一名年轻的上尉鲁热,为明天上战场的莱茵军谱写一首战歌。鲁热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音乐家,性格也很谦逊淳朴,他只是为了让市长和战友们高兴,才答应下来的。

他从午夜开始创作。这时,全城的居民和士兵都沉浸在革命的兴奋之中,这深深感染了鲁热。他写出了第一句:“前进,祖国儿女,光荣的时刻已经来临!”茨威格说:“这时,一种神性的魔力,一种并不属于他的亢奋和激情,席卷了那个原本狭隘的小市民心灵。这个天赋爆发的瞬间,把可怜的半吊子音乐家,像颗炮弹一样,丢到了空中,直抵群星。一夜之间,上尉鲁热加入了不朽者的行列。”因为他在1792年4月26日凌晨时写出来的这首歌,就是日后法国的国歌《马赛曲》。我想,对于历史的随机性、艺术的不确定性,茨威格的这种形容,是最好的描述。

总结

这本书描写的,是14个历史上的“决定性瞬间”。在第一部分,讨论了历史的决定性是如何体现的。这背后是茨威格观察历史的方法和特点。历史并不提供必然性,而是提示可能性,这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历史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所以人性才能体现观察历史的“决定性”。茨威格就运用他的心理和情感刻画,表现了人在历史中思想和行动的复杂关系。

在第二部分,说到了茨威格眼中,什么样的时刻,是历史的决定性瞬间。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是决定西方格局的瞬间、人类对世界的探索瞬间以及人类思想和艺术的光辉瞬间。在这些历史时刻里,人的情绪、性格,包括灵感的突然迸发,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951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606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601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47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565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587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590评论 3 414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37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8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96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73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35评论 5 33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7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9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40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63评论 2 36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33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生活是不期而遇的,谁也无法猜到长大后是什么样子的,迷茫中的不断尝试,时间不知不觉的飘走,我终究是没有猜到现...
    离戚阅读 188评论 0 0
  • 这两天终于看了最近半年以来的第一部国产剧《欢乐颂》,老实说看得心里非常不舒服,有很多事情都有同感,有很多话想说。 ...
    Mel喵小萌阅读 719评论 0 1
  • 1 最近,北大留美高材生“王猛”(化名)“12年春节不归,6年前和父母决裂,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的新闻引起了一番热...
    湘江岛主阅读 1,500评论 10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