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读书笔记183

人之一身,尽有所不肯为,及至他事又不然。若士者,虽杀之使为穿窬,必不为,其他事未必然。至如执卷者,莫不知说礼义。又如王公大人,皆能言轩冕外物,及其利害,则不知就义理,却就富贵。如此者,只是说得,不是实见。及其蹈水火,则人皆避之,是实见得,须是有“见不善如探汤”之心,则自然别。昔曾经伤于虎者,他人语虎,则虽三尺童子,皆知虎之可畏,终不似曾经伤者,神色慑惧,至诚畏之,是实见得也。

一身,指人平的所有视听言动。

穿窬,打洞穿墙,行盗窃之事。《论语·阳货篇》: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厉,不是严厉,而是指庄重严肃。荏,指软弱,不坚定。

轩冕,原指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这里泛指冠冕堂皇的事物。

就,从也,迎也。

《论语·阳货篇》: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

伊川先生说,就人平时的各种行为而言,一定有一些事情是不肯做的,但是如果遇到特别的原因,实际上会改变自己的初衷。比如士人,即使杀了他,也不会干鸡鸣狗盗之事,但是遇到某些事则不然。至于那些读书人,没有不懂得说一些礼义的大道理的,又如王公大人,都能谈一些冠冕堂皇的大道理,但是一旦涉及到利害关系,就把义理忘到九霄云外了,转而追求富贵之事。像这种情况,只是嘴里会说,不是真的懂得实理,不是真知。

伊川先生接着举例说,就赴汤蹈火这种事而言,人人都知道不能做,这是内心真正懂得的,必须要有见到不善之事犹如不可将手伸到开水中去那样的心思,分辨是非就应该这样自然而然。有被老虎伤害过经历的人,再遇他人谈论老虎的时候,虽然幼童也知道老虎很可怕,但终究不如曾经被老虎伤害过的人那样神色恐惧,发自内心的畏惧,这是实见才能体会到的。

得之于心,是谓有德,不待勉强,然学者则须勉强。古人有捐躯陨命者,若不实见得,则乌能如此?须是实见得,生不重于义,生不安于死也。故有杀身成仁,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

从心上真正理会天理,才是有德,不需要勉强努力,但是,作为治学者则必须勉力。古人有将义理看得比生命更重要,而不惜献出生命的,如果不是真正懂得实理,怎么能够做到?必须是实见实理,生命没有道义更珍贵,活着不如为道义而死更让人安心。所以那些杀身成仁的英雄,无非是为了成就真理而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7.25 (《河南程氏遗书·入闽语录》伊川先生曰)人苟有“朝闻道,夕死可矣”之志,则不肯一日安于所不安也。何止一日...
    乐德乐阅读 315评论 0 33
  • 5.24 (《河南程氏遗书·入闽语录》伊川先生曰)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伊川先生说,不必沉溺其中才算欲望...
    乐德乐阅读 231评论 1 51
  • 3.65 (《河南程氏遗书·入闽语录》伊川先生曰)春秋传为按,经为断。(又云:某年二十时看春秋,黄聱隅问某如何看,...
    乐德乐阅读 695评论 0 75
  • 3.29 (《河南程氏遗书·杨遵道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言道之体如此,这里须是自见得。”张绎曰:“此...
    乐德乐阅读 599评论 0 59
  • 春秋大义数十,其义虽大,炳如日星,乃易见也,惟其微辞隐义,时措从宜者,乃难知也。或抑或纵,或与或夺,或进或退,或微...
    乐德乐阅读 814评论 0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