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独舞
编辑 | 独舞
今天这篇文章,写在26岁,于墨尔本的深夜。因为部分原因,一直没公开。最近在整理这几年写的稿件时,无意中发现的。
这是一篇关于澳漂、青旅、女性和爱情的一篇文章,想分享给你们,希望你们无论在何时,都要做最光芒万丈的自己!——独舞
青旅,是一个很魔幻的地方,不像家又不像宿舍的一个驿站,大多数人,都是偶尔来,歇歇脚就走。只有青旅前台的老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守在那,看着来来往往的各色男女,听着五湖四海的故事。
以前,也曾想过,等我漂泊够了,就停下了,开间青旅,然后整日和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混在一起,听他们分享故事,谁的故事感动了我,我就免了他们的房费。然后,我就坐在青旅的前台,把那些听到的故事,写进我的书里。
这个念头,发生在二十六岁以前,那时,我连青旅都没住过。二十六生日的时候,我许了个愿望,在离开墨尔本之前,一定要住一次青旅。没想到,当晚就实现了。
推开青旅大门的那一刹那,迎面扑来的是一张堆满笑意的脸,并随意地问候了一句:“Hey, How is going?”我笑着回应了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善意后,就去前台check in了。
拎着不多的行李,准确来说,就随身背了个包,找到了属于我的502室,是一间可以住六个女生的房间。我去的时候,已经住了3个姑娘了,和大家简单问候并做了介绍后,几个女生便叽叽喳喳地聊了起来。
我和她们说:“其实我在墨尔本租了房子,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但因为从来没住过青旅,所以想体验一次,你们看,我连行李都没有,真是一个不合格的背包客。”
她们听到我住青旅的缘由时,都觉得好酷啊。虽然我知道老外都特别热情,喜欢夸赞别人,但我打心底却不觉得我的行为有多酷。反而,觉得自己真矫情。
我们遇见陌生人,总是容易激动,会毫不吝啬地贡献出自己的夸赞,企图从别人的口中听到更精彩的故事。但其实,在路上的人,不分胜负,都一样光芒万丈。而住青旅的,几乎都是背包客,无论男女,他们都背着大大的行囊,钱很少,梦想和故事却很多。
在我入住不到半个小时后,我们的房间迎来了第五位房客。那是一个真真切切的背包客,看着她的行李,估计得有60斤吧,妥妥地背在自己的肩上,那一刻,我的脑子里只有五个字:野蛮其体魄。
几句客套后,了解到:第五位房客,名Ashely,姓什么,压根没听懂,刚从阿根廷飞到墨尔本。
Ashely的床铺和我相邻,头对头。因为都是刚刚入住,便约着一起出去熟悉下青旅的浴室、厨房和影厅。
两个快要奔三的大人了,却像个孩子一样,穿梭在青旅的走廊上,一边找,一路聊。发现了浴室后,会惊讶地说句:”Amazing”。聊天,是一件很好的事。两个都爱聊的人混到了一起,会分分钟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巴不得以后都要一起流浪了。
我问Ashely,在阿根廷,是不是gap year都特别流行,是每个青年人都会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
Ashely笑着说道:“一半一半吧,其实阿根廷的年轻人,生存压力也很大。很多人毕业后都会选择找一份工作,去养活自己。”
我继续问到:“是什么给了你勇气走出来呢?”
Ashely像中国北方女孩子一样,可豪爽地说道:“因为我男朋友啊,我来找他谈恋爱。”
听到如此直接的告白,我不禁再次发出惊叹:“Amazing!”
后来,我们躺在青旅的床上,头对头,聊了很多。Ashely和我说到,她和她男朋友在两年前认识的,那时的她,还在读大学,来墨尔本的迪肯大学做了一周的交换生,她男朋友在迪肯大学攻读master。认识的第三天,两个人便谈恋爱了。后来,两个人一直靠着Facebook联系,隔着南太平洋,遥遥相望。等到Ashely毕业后,就飞来墨尔本了。这段时间,她男朋友回国了,下个月就会从巴基斯坦飞来墨尔本找她。
其实,这样的桥段有点像烂大街的玛丽苏电视剧里的剧情:男女主角为了真爱,克服重重阻隔,跨过千山万水,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每次看到这样玛丽苏的剧情时,我便会一脸嫌弃地吐槽到:“这世间,哪有这么纯粹的爱情,男主要是穷酸小子,女主会喜欢才怪。”
二十多岁,在社会摸爬滚打了一两年后,会变得慢慢冷漠,对一切纯粹的东西选择怀疑,对一切现实狗血的事物选择相信。
当这样的剧情发生在我身边时,我内心其实还是蛮震撼的,即使我一直在本能地怀疑着他们的可能性。
后半夜,我躺在床上,听着Ashely熟睡时发出的鼻鼾声,真的觉得很佩服这样的姑娘啊,如果是我,应该做不到吧,为了一段跨国恋,能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就为了博一个虚渺的未来。
临走前,我和Ashely互换了Facebook。后来,在她的Facebook上,我了解到:她的男朋友最终没回墨尔本,留在了巴基斯坦。
我为她心疼,但却也由衷地佩服这样一腔孤勇的女孩子。为了赌一场不确定的爱情,可以一个人背上行囊,远走他乡。
有一次,我在Facebook上问她,一切还好不?隔了好久,她依旧帅气地回复到:“一切都好,最近和朋友们开着车、沿着海岸线Road Trip,感觉棒极了。”
自从踏上打工度假的路程后,在路上,会听过各种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的爱情故事。可能因为大家都孤独地行走在异国他乡,所以听到的故事,大多带着逢场作戏的成分,不过是在路上的青年男女互相取暖、聊慰孤独罢了。等这段旅程结束,大家也都一拍两散了。但Ashely却是我遇到的第一个,为了爱情而上路的姑娘。
可惜的是,后来,爱情没有和她同路,与她一起的,只是作为一个姑娘的那腔勇敢和奋不顾身。
后来,再次回到悉尼,我和那个因为失恋来到土澳的朋友说及Ashely的故事时,她无比感叹地说道:“刚开始失恋时,真的觉得自己快要死掉了,只想快点逃离北京,找个没人知道的地方,独自疗伤。可来到澳洲后,会发现,比失恋更难受的是看着自己的钱包一天天地瘪下去,然而自己还没找到工作。在生存面前,你哪有时间去哀悼爱情啊,只想着怎么快点去拯救钱包。
我想,Ashely其实和我一样,那份勇敢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我们不得不甩开那些小情绪,勇敢上路。”
朋友的这段话,突然让我想到了自己刚来悉尼不久时,和国内的男朋友分手了。记得,上一秒说出了分手两个字,下一秒就关了手机,开始工作,一秒钟的悲伤都没留给自己。
那时,只觉得,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要去体验的生活太精彩了,哪里有空去为一段死去的爱情悲伤呢。
我不知道,世上是不是真的有吸引力法则的存在。我发现,这一路认识的姑娘,大多都遭遇了失恋。大家好像都在一边失恋着,一边勇敢向前。可能今夜大家还在青旅里喝着酒、感叹着那见鬼的爱情,明天,便又各自背上行囊,驱车前往远方,看海、看山、看那不曾经历的未来到底还有多少意外和惊喜。
在路上的人,永远在遇见、永远在告别,留下的是故事,带走的是回忆。后来的后来,彼此的故事即便再精彩,可对于分开后的彼此而言,都只是轻描淡写了。后来的后来,Ashely环澳结束后回国工作了,悉尼的朋友赚够了钱后申请了研究生,而我,依旧在路上,聆听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故事,也在期待着一场纯粹又简单的爱情(P.S.如今看来,当时的期待,后来竟然成真了!)。
听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后,会觉得:在路上的姑娘,即使败给了爱情,也依旧光芒万丈。
因为让她们上路的原因可能很简单、很无脑,但只要一旦上路后,她们便心向远方,不再活在过去的爱恨纠葛中,不计较这一路的得失,也不论结果的好与坏。这样的姑娘,一直年轻,一直活力四射。
-END-
作者简介
独舞:自由撰稿人,澳洲打工度假者,成长中的品牌人,专注于个人成长、阅读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