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坚持运动(其实没有),主要是晚上出门跑步。绕着小区跑,感觉挺舒服。虽说身体素质没有特别大的改善,但是心情是舒畅了很多,也慢慢养成了通过运动抒发自己情绪的习惯。当你跑步的时候,思绪会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步伐、高度,无心担忧其他有的没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疏压方式。
晚上跑步,经常遇到刚刚下课的同龄人,穿着校服或是背着大包从教室回来,满脸都是精疲力竭。我迎着他们跑过去,孩子们都将羡慕的眼神投向我,“还有时间跑步健身,真好”;还有时会吸引住旁边家长的目光,“你看看别人,跑这么快”。
于是很有趣的一幕就发生了:在之后的十五分钟内,陆陆续续的,小区道上的人越来越多——一些学生被“轰出家门”,被迫运动半小时再回去。有些孩子乖乖的,虽然学习一整天很累,但还是听从父母的“指令”,艰难地迈开步子开始跑步,没一会儿便跑不太下去,最后还是切成了慢跑;更多的孩子则是在路边随便找个墩子坐下,或是慢慢地散步,都拿着手机拼命地“刷刷刷”,充分利用这一天里不多的闲暇时光。
记得以前总被教育说要“劳逸结合”,学一会儿也要玩一会儿,才能保持最好的精神状态。
家长总觉得,“劳”是学习,“逸”是运动,学生的运动量不会少。
但其实对于每一个人,“劳”和“逸”的概念都不一样。比如说对我来说,“跑步”真的不是一种“逸”,更是一种“劳”。只是在这一个月左右的坚持下,我终于慢慢感受到这种运动的酣畅、放松感,从而选择继续以这种方式疏压。
而对于长期端坐着埋头学习的学生党来讲,身体素质真的下降得很厉害。七月那会儿我刚刚开始跑步,慢跑一公里都感觉累得想趴下,小腿酸胀、大腿使不上劲儿,更惨的是跑完步第二天的延迟性肌肉酸痛,恨不得让我从床上爬不起来。去年还是参加过体育中考的人,过了高一这毫无运动的一年,就差不多是个“半残废”了。
更别提这些假期还要呆在教室认真学习的拼命学习党了——跑步不是高强度的“劳”吗?
所以运动,对他们来讲不一定是“逸”(当然也有喜欢运动的同学)。那对于他们来讲,什么是“逸”?
——手机和网络。
虽然我不赞同这种娱乐形式,因为亲身经历告诉我它太浪费时间;但是作为互联网的一代,当你稍稍不追星、不追剧、不看更新,你就会被时代的脚步抛在脑后。特别是和同龄人私下的社交,当你对于当红明星、热剧一问三不知,之后就很难再有话题了。
于是,“劳”于书桌前,“逸”于沙发间。运动?不存在的。
有些家长疑惑了,学校不是还有体育课吗?
但是实际上,有些学校的体育课,是“今天教育局要来检查,做一下准备”。
平日里,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并没有相关的“教学”,难以吸引学生的兴趣;更有甚者,连课都不给上,直接默认让“主科老师”占课。
在这里并不是控诉所有的学校、所有的体育课,但是至少,在我呆过的某所学校,在我呆的时间段内,确实是这种情况。
开拓更多运动项目,开展真正的体育教学,而不让“体育课”的开设“走过场”;强制学生参与体育课,同时拒绝其他老师的“抢课”现象等等,都是现在应该付诸实施,并把它们打造成长期项目的。只有这样,才可能保持学生的运动量足够,才可能保证这代“祖国的花朵”能正常成长下去。
所以说,当孩子劳累地学了一天回来,家长们还是让他们在沙发上葛优瘫一下,佛系追追星就好了,别折磨他们,强制性让他们出门跑步。或者也可以陪他们散散步聊聊天,在放松的环境下帮助孩子疏解压力,更多了解孩子的内心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