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端午节的认识,是一个由浅薄到深刻的循序渐进过程,由浅层次的喜欢到顶礼膜拜的过程。
端午节我们老家称之为“五月单五”,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就是吃油糕的日子。对于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是不得要领。节日到来的时刻,正好是三夏麦收时节,一家人忙着收割小麦,在烈日和暴风雨下,完成着“龙口夺食”的颗粒归仓计划,完全是一副忙忙碌碌的景象。吃沦为劳动之余的副产品,饥肠辘辘之下,却是对吃油糕子尤为期盼。
卖油条的人家,在这天,也是改换门庭,确立炸油糕、炸菜角的主题。油糕的面用滚烫的热水烫过之后,已成半熟,却是极具粘性。店家把烫面分成几个小团,一手拿起其中一个,用另一只灵巧的手沾油,把面揉捏成糠窝形状,红糖和着面粉放到中心,然后把口捏紧,双手掌心相对,填着红糖的面食放在中间,拍成比面饼弧度要大一点的形状。让后,放进滚烫的油锅里,瞬间,锅里翻江倒海起来。伴随着一股股油烟,弥散出一缕缕香气,随着一只只“油糕”下锅,锅中的情形可谓热闹非凡。
在一旁等候油糕出锅的人们,却是很多,一家一家的排着队,已到了门庭若市的地步。人家的味蕾也开始争先恐后的活动起来,真可谓“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但急是急不得的,在一旁看火候的老板娘却是慢条斯理的翻着、转着,过上两三分钟,油糕子两面金黄,才可以打捞出油,放在漏油的金属器皿上,凉个两分钟,才卖给顾客。
买上的人欢天喜地而去,排在后边的只能耐心等待,肚子里的馋虫被一次次的勾起,说要走的话也一回又一回,但总是不死心不灰心的等,家里有一家老小在等,谁也不能空着手回去,不然会捞上婆姨的几天埋怨,这是谁也不愿掺上的事。
孩子们享有优先吃的权利,大人们总会慷慨的分给焦急等待的孩子们,让他们一饱口福,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热乎乎的油糕拿在手里,迫不及待的咬上一口,香甜浓稠的糖汁流出来,不是烫着了嘴唇,就是舌头遭了殃,不由得要张大嘴巴吐出舌头蹦上两蹦。即使这样,手里的油糕是万万舍不得丢开的,这猴急猴急的模样,只惹得人们放声大笑。稍微停上一停,正好下口,一口咬下,外焦里嫩,烫面绵软,入口即化,红糖作心,油炸为表,满口生津的软,丝丝缕缕的香,悠悠然然的甜,在口中胃间肠内建立了长途的美食队,甘享其成了。
“日啖油糕十多个,不辞长作山里人”,无节制的让我去吃,油糕子能吃上十个之多,而油糕子也是极不容易消化的,由此而言,我算得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吃货了。
五月单五也是极易下雨的时节,在离家乡三十里的姚村镇。这天,大街上炸油糕,人声鼎沸,煞是热闹,若有倾盆大雨一场,会冲走油锅、油糕,便有了“捞油糕”一说,形神兼备,传为美谈。
直到上了学,才知道五月单五就是端午节,才知道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才明白了其中的育人内涵。把目光投向了荆楚大地,投向了遥远的南方,从纪念屈子的诗词“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知晓了在这天,南方人要进行赛龙舟、插艾条和吃粽子的活动,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读过了诗人的爱国诗词,记住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记住了诗人在凄风苦雨中坚强不息的爱国情操。千年之后的文天祥欣然提笔,写下了诗词《端午》: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在国家危难之际,零丁洋里叹零丁,纵身殉国立丰碑。英雄惜英雄,英雄接英雄,成就了爱国之风,构筑了爱国之河。
“盛世谱华章,英雄记心间”,英雄是时代的印记,英雄是历史的丰碑,人需要有精神,精神需要传承。端午节成为小长假,是为了追思屈子,是为了追忆屈原爱国主义精神。
吃油糕、吃粽子是一种习俗,插艾条赛龙舟是一种活动,我们更应该记住诗人上下求索的精神,记住永远的爱国精神,永远传承、生生不息的爱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