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追随张謇先生办实业、办教育的,在江海大地上涌现了大家,通州金沙的孙儆先生、海门的郁寿丰先生,如皋的沙元炳先生等。在张謇精神的感召下,南通各地的乡绅甚至平民,稍有余资,也加入到公益事业中去。今天我们来讲一讲通州金沙的孙儆先生。
孙儆(1866~1952),一作孙敬,字谨丞,一作谨臣,号沧叟。江苏通州人,孙武第74世孙 。中国近代教育家、书法家 。清末举人,曾官通州知县,任金沙首届议会会长、南通县教育会会长、江苏省议会副议长等职 ,毕业于南菁书院 ①,是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金沙中学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中学、通州实验小学等校的创始人 。
孙儆之父孙汝霖,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举,因州试涉讼被累未致仕,次年闰6月因考场讼狱忧郁而逝。其父延请挚友、学者范肯堂(当代书画家范曾之曾祖父,时为江左四大才子。在给孙儆数年传授学业之后即被李鸿章聘为家庭授业者)专授学业。
孙儆十九岁时进州库继续学习。二十岁时考入江南著名学府南菁书院深造。在此处孙儆获得良机,从著名经学家黄元同读经,为黄氏之得意门生。孙儆所撰联语、所作诗词及论文,体现了其在意境、说理、炼字乃至韵律等方面的水平,被书院的刊物《南菁文钞》收录。孙儆在书院数年所表现出来的刻苦学风和达到的造诣,师友叹:“君肄业南菁书院为诸生之冠” 。
光绪十二年(1886年),20岁的孙儆成为庠生(明、清时考入府、州、县学的秀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闰5月16日(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37岁的孙儆经济特科考试中举,成为满清最后一批举人中的一员。
与謇结友
孙儆与张謇的交往始于张謇“金榜题名”前的清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年),时孙儆仅24岁,孙儆在金沙张载之宅相识并相交比他年长13岁的张謇先生。后孙儆在南菁书院学成返乡,在金沙招生设馆办学,常至通城拜望张謇,并数次迎张謇来金沙北山春晖阁共议时政并求教张先生兴教育之事(张謇日记中多有记载)。
初入仕途
1907年孙儆被推仼通州直隶州教育会会长,未及述职值吏部放仼,遂奉召入川。他秉承家训,勤政为民,廉洁奉公,极受周善培道台赏识,并被委以四川教育公所学政(清雍正年间始设,每省一人,按期至所属各府、厅考试童声及生员,均由学界权威的进士担任,任期内皆按钦差待遇,与督抚平行)职务。
1908年出任四川省青神县知事并供职国史馆,任上他尽心尽责。面对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时局,历宦场四年之辛酸的孙儆,写下《川行录》一部,于1910年断然引疾辞官,率妻儿跋涉数千里返回故里金沙,积极追随张謇参与推动君主立宪运动。
兴办教育
孙儆最早在金沙办起新学堂是在1906年2月,他力助其弟孙倬私费创建“金沙第一初等小学”,也就是“北市小学”,后孙儆又办了“南市小学”。
1907年,孙儆积极推动南市初小与北市初小合并成,遂成今之金沙小学,不久,金沙小学更名为“南通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简称“二高”)”。这是今南通市通州区范围内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小学校。彼时,“高等小学”在通州大地上极其稀少。
孙儆创立的孙氏小学延聘的师资当中如张子幹、范子愚(著名画家范曾之父)、高亮志、刘子美、张怡先、崔蜀亭、徐子梁,黄咏言,季禹闻等均为地方名师,孙儆对他们敬如上宾。
1920年,孙儆独资投入万元,在今通州实验小学校址处购地四十亩建造“孙氏高等小学”校园,除77间教室外,还有农场、花园、荷池、假山、延月亭、蕊春园、晚香阁、图书仪器等。孙儆另外还拨出私田348亩、店房72间作为校产,以租金供学校正常开支。
张謇先生听说孙儆创办“孙氏私立高等小学”,兴奋异常,特赠手书“以学愈愚”木匾一块赠之,孙儆将此匾郑重地悬挂于校内菊寿堂供大家瞻仰。
1922年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办职业教育的影响下,于县立第二高等小学附近,创办金沙职业学校,校内备有铁木纺织机和染色器材,供同学实习用。一年后,扩充为县立初级中学,设普通科和职业科,原职校学生全部升入职业科。(参考通州高级中学校史: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前身是“南通县立初级中学”。1923年,孙儆筹资源3125元,将金沙河南职业学校改建扩充,建成南通县立初中,孙儆被聘为校长。)
1923年8月,《江苏省公报》关于筹设南通县立初级中学有关内容书影
从1914一1937年,在金沙四周四百二十方里之内先后兴办小学四十多所,创办幼稚园多所,推动了家乡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建设乡梓
清末民初的金沙,各种疫病流行,生活环境恶劣,孙儆会同顾鸿闿进行实地勘察并作出部署,于市公园内附设疗养院,开设中西医门诊,在诊疗常见病的同时,开展传染病的防治。
金沙通向四乡的土路,崎岖不平,长期困扰着出行的市民。孙儆会同顾鸿闿一起,四处寻找殷实富户筹款,先对重点路段修筑,再根据条件逐步完善。1920年,经县署批准,由市政集资,加筑金沙至油榨(今金乐)间的公路。
范铠、张謇在所编纂的《南通县图志》中称:“凡邑城所为工艺、教育及慈善诸业,孙儆等莫不亟起仿效,欲以张其区。”这是很允当的。
1912年初,孙儆先生会同顾鸿闿先生主张将所遗零星荡地收归公有,计四千七百余元,作为开办游民工厂的经费。使游民得以在该厂受教育、习工艺,执一艺而就正业,解决了这些游民的就业问题。
1919年,孙儆与顾鸿闿及三乐乡刘统一发起,在正场东九华山设立小纱厂,经张詧、张謇允诺,编入大生系列,定名大生第九分厂。张詧与孙儆之弟孙倬是连襟关系。
甲骨文研究
据《南通县志》载,孙儆“五十岁始研究贞卜文字”,也就是说,在发现甲骨文之初的1916年,孙儆就成为了“甲骨文书法”研究者。1933年10月,已是67岁的孙儆不再满足于在书斋中研究殷墟贞人文字,他慕名独身来到巍峨险峻的太行山东侧,悠远古老的洹水河边,寻访这《周易》的诞生地、甲骨文之乡和汉字之都。两个多月的访问交流活动中,他收集了大量资料,作了大量手记。在周访村民的过程中不惜代价获得“碎骨残龟盈箧笥” 的收获。面对第一手资料,他不知疲倦地投入卜辞研考与对书法研究。
孙儆经历了晚清、民国政权半个世纪的统治。他的“立言、立德、为国立功”的家训理念,经历了不断反复的沙淘洗炼,到此时,他认识到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为国家的,是民族复兴的力量和希望,他确立了自己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光明前途的信念。
1952年10月30日,孙儆先生以86高龄逝于上海寓所“裴庐”,生前好友及门生约120多人集资襄助在上海万国殡仪馆棺殓。陈毅市长惊闻噩耗,特送来挽联致以哀思。1953年10月先生逝世一周年,六十余友发起隆重的追思公祭,公议谥号悫文先生( 谥法云,“悫”者,忠厚,正直,谨慎意也)。
注释:
①南菁书院:南菁书院是清代书院之一,在江苏江阴县。光绪八年(1882年),江苏学政黄体芳所建。清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左宗棠奏拨长江水师京口、游击协镇两署故址及白银贰万两协办书院,书院命名取朱熹名言“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之意。
黄体芳卸任学政后,继任者为王先谦,后有杨颐、溥良、瞿鸿禨等人;至于书院院长,则由张文虎、黄以周、缪荃孙、林颐山、华世芳、丁立钧等人陆续担任。正是在这些人的引导下,南菁书院迅速发展,成为晚清民初人才的摇篮。
南菁书院所培养的人才,以经学、礼学之士最为学者所称道,其实,南菁学子在清末民初的政、教、文、商甚至军事领域均有一定影响,这无疑也与书院训练生徒的导向有密切关联。
除了传承古学,南菁书院在近现代学科上的探索也走在了大多数书院的前列,在礼学馆的南菁学子为礼教呐喊的同时,同是南菁书院弟子的汪荣宝与董康却参与了法律馆引进外国法律的活动,董康还担任了北京大学法科及国学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