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我们讲到了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根据孝公的充分授权,自上而下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变法体系。但是深谋远虑的商鞅想到变法的举措仍然处于计划的制定和完善阶段,还没有推开实施。事情的成败并不在于变法本身好不好,关键在在秦国的民众信不信。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命人在秦都咸阳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商鞅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商鞅知道时机已经成熟,才正式下令颁布变法法令。这就是历史著名的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有一首诗称赞商鞅的这种品行,他说:“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变法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比如变法实行一年以后,数以千计的国民涌向咸阳城控诉新法的不便和过于严苛。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秦孝公的哥哥)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正是商鞅这股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推动变法,新法实行十年后,秦国的面貌为之大变。资治通鉴的记述是“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变法的成效终于体现出来了。
又过了十余年,秦国在孝公的主政下,遵从商鞅的变法措施,国力大振,对外征战的野性也不断暴露。
公元前340年的一天,商鞅对孝公说:“秦、魏间关系就如同人有心腹大患,不是秦国灭掉魏国,就是魏国占领秦国。为什么呢?魏国的东面是险恶的山岭,都城设在安邑(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地理位置决定了他的对开扩展必定是向西侵犯我秦国。以黄河为界,魏国独占崤山以东的地利。它强盛时便向西侵犯秦国,窘困时便向东收缩自保。现在秦国在您的贤明领导下,国势渐强;而魏国去年大败于齐国,各国都背弃与它的盟约,我们可以乘此时攻打魏国。魏国无法抵抗,只能向东迁徙。那时秦国据有黄河、崤山的险要,向东可以制服各诸侯国,就奠定了称王称霸的宏伟大业。”秦孝公听从了商鞅的建议,派他率兵攻打魏国。魏国也派公子卯为将军前来抵抗。
等到两军对阵的时候,商鞅派人给公子卯送信说:“当年我与您交情很好,现在都成为两军大将,怎能忍心互相攻杀。要不我们见面起誓结盟,畅饮一番然后罢兵回国,以使秦国、魏国的百姓免收战火之灾。”
天真的公子卯信以为真,便前来赴会,岂不知此时的商鞅早已不是魏国时候的那个公孙鞅。两方盟誓已毕,正饮酒时,商鞅派事先埋伏下的士兵冲出来,俘虏了将军公子卯,乘势大败魏军。魏慧王得知军败的消息后,不得不割让河西大片领土给秦国来换取太平,并且迁都大梁以保国家平安。此时的魏慧王才大声叹息说:“我真后悔当年不听公叔痤的话杀掉公孙鞅啊!”
公元前 338年,周显王三十一年,秦孝公去世,他的儿子即位为秦惠文王。因为公子虔的门人向惠文王举报说商鞅要谋反,便派人前去捕捉商鞅。商鞅心虚急忙跑到魏国避难,魏王知道商鞅的秉性,又把他打发回了秦国。商鞅只好与他的门徒来到封地商於,向北攻打郑。秦国军队起兵攻打商於,将他车裂分尸,并且将他全家老小尽数杀光。
为什么当初不可一世、爱好“刑名之学”,使秦国迅速走向强盛的商鞅最后会落得这种下场?也许他与赵良早期的一段对话说明了一定原因。
当初商鞅在做秦国国相的时候,制定的法律极为严苛,他曾亲自到渭河处决犯人,血流的河水都变红了。他任国相十年虽然立了不少战功,但是也招致了诸多怨恨。
有一次,赵良来见商鞅,商鞅问他:“你看我治理秦国与当年的五羖大夫百里奚相比如何?”赵良直言说:“一千个人对你唯唯诺诺,不如一个人对你直言劝谏。我说真话,希望您不要怪罪于我。”商鞅说:“好吧。”
赵良直言说:“五羖大夫,原来只是楚国的一个乡野之人,秦穆公把他从卑贱的养牛郎提拔到万民之上、无人可及的崇高职位。他在秦国为相六七年,向东讨伐了郑国,三次为晋国扶立国君,一次拯救楚国于危难之中。他做国相,累了乘车,炎热的夏天不打起伞盖。他在国中视察,从没有车马前拥后呼,也不舞刀弄剑咄咄逼人。五羖大夫死的时候,秦国的男女老少痛哭流涕,连儿童也不再唱歌谣以缅怀这位德才兼备圣人。”商鞅听了沉默不语……
赵良又说:“现在再来看您。您起初以结交主上的宠幸心腹景监得到孝公赏识,等到掌权执政便肆意凌辱践踏贵族大家,残害百姓。公子虔被迫闭门不出已经有八年之久。您又杀死祝欢,给公孙贾以刺面的刑罚。《诗经》中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上述几件事,可算不上是得人心。您出行,后面尾随大批车辆士兵在身边护卫,这些保卫措施缺了一样,您就绝不出行。《尚书》中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您的危险处境正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出来便消失的无影无踪。您处于危难之中,却还贪恋商於的富庶,在秦国独断专行,积蓄下百姓的怨恨。一旦秦王有个三长两短,秦国用来逮捕您的罪名还会少吗?”商鞅没有听从赵良的劝告,只过了五个月就大难临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