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以1985年为背景,上承文化大革命留下的伤痕,下启改革开放带来的春风。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展现了一幅师生友爱的淳朴画面。同时,也折射出现实的残酷,生活的无奈。其中班主任和安静之间的故事,是这个故事的主线。安静作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既承载着班主任殷切的期望,又寄托着班主任年轻时的遗憾——因为时代所造就的无法弥补的过去。故事并未朝着大家所期望的方向——安静考上北大,实现老师的梦想——发展,反而切换到班主任呆呆的望着手里沾染鲜血的蝴蝶钥匙扣这一镜头,给人以无数遐想,犹以担忧为甚。最后的最后,以第一人称讲述班主任的离开,安静后来的故事。或许,在很多人看来,故事的结局过于仓促,但不得不说,仓促中似乎冥冥中自有注定。一切的一切看似不合理,但细细咀嚼,却又合情合理。
班主任是一个比较传统但却负责任的老师,年年被评为“优秀工作者”,但除了自行车,茶缸这些微不足道的奖励外,那些房子奖金什么的都与他无缘。班主任不争不抢,踏实工作,换来的只是同事的调侃,领导的不信任,这难道不是现实的写照吗?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看似玩笑,却字字珠玑。让我想起最近奔驰女维权事件,用读书人讲道理的态度面对社会的各种利益集团的相互推诿耍无赖的行径,是行不通的,而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你比他们还要更无赖。
最后的结果班主任放弃了安静同学为他争取来的他梦寐以求的房子,选择回到他来的地方,当了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看了很多网评,很多人说电影把人物塑造的太理想化,不太现实。其实不然,班主任的回归,既有对教育的深刻反思——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教会学生求知和做人,同时我认为也有对生活现实的无奈,安静无法参加高考是压垮他精神的最后稻草,无力改变,那不如选择隐逸——做一个真在的老师。
最喜欢老师最后的留言:“你没有戳穿我的刻意坚强,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你们,而是遇见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老师追求的真不多,只不过就是一次又一次相聚的喜悦。希望这个社会对老师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尊重,那样老师才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