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林语堂称为中国第一女诗人的李清照与她的丈夫赵明诚都是得了真味的清雅的读书人。易安居士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自叙他们夫妇的读书生活,有一段写得极为逼真、生动,读来如在眼前,实录如后。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馀。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后来明诚罢官,我们回青州故乡闲居了十年。夫妇持家勤俭,衣食之外稍有了富裕。明诚复官后,又接连做了莱州和淄州的太守,把他的全部薪俸拿出来,从事书籍的刻写。每得一本,我们就一起校勘,整理成集,题上书名。得到书画和彝、鼎等古代酒器,也摩挲把玩或摊开来欣赏,批评上面的毛病。每晚品评,以烧完一枝蜡烛为标准。因此所收藏的古籍,都能做到纸札精致,字画完整,超过许多收藏家。我天性博闻强记,每次吃完饭,和明诚坐在归来堂上烹茶,指着堆积的书史,说某一典故出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猜中与否比赛胜负,作为饮茶的先后。猜中了,便举杯大笑,以至把茶倒在怀中,起来时反而饮不到一口。真甘心在这个环境中过一辈子!所以我们虽处于忧患贫穷之中,而胸中的志愿从没有屈服过……于是各种书籍罗列在几案上,堆积在枕席间,我们意会心谋,目往神授,这种乐趣远远超过那些追逐歌舞女色斗狗走马的低级趣味的人。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仕宦之家。从其《金石录后序》可看出,在她18岁嫁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的时候,父亲李格非已作了“礼部员外郎”。据有关资料,李格非幼年聪敏,以进士进身于官场,曾任冀州司户参军,郓州教授,国子监学录、博士,校书郎,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和提点东京刑狱等职。李格非对文章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曾说:“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称赞陶渊明《归去来辞》等“字字如肺肝出,……其诚著也”。她之所以成为一代女才,想必与此等父教有关。李清照虽以仕宦嫁与仕宦,因为赵明诚的父亲当时也已是“吏部侍郎”(后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即丞相)了,两人门当户对相亲相爱,志趣十分相投相得,但二人婚后生活却过得很节俭,李清照夫妇二人如此节俭究竟是干什么呢?当然是为了收集、整理金石书画等。易安居士后来经历了巨大的战乱变故,金石书画在金兵南侵而不得不南渡避乱途中,逐批散失,几归于零。金石书画等逐一散落,是为李清照人生中的第一大痛。而其夫赵明诚在单骑赶赴湖州上任途中,“冒大暑感疾”,得了疟疾又服错了药。待她“惊怛”、“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而赶到时,赵明诚已“病危在膏肓”,不日便一命呜呼,不幸病逝。失物又丧夫,更成为李清照人生命运多舛的重大转折点。据人考证,是年李清照年方45岁。但即使如此,李清照在极其凄苦无奈之下犹能够为我们留下诸多传世华章,成为后世的我们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正是因为她依然有从没有屈服过的胸中志愿,有即使丈夫去世了也能与其“意会心谋,目往神授”的生活信念,有多年快乐读书获得的精神支撑,我想除此之外,那定然是难以想象的。前些年,许多小学都曾提倡快乐阅读,愉快教育,其实成年人读书更不妨学学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