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里排练纪念东江纵队的组歌,其中有两首,曲作者为刘长安。
王指挥问,“知不知道刘长安?”众茫然。
“姚峰的顶头上司。”“哦?”
“广东省音协主席。”“哦。”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曲作者。”“哦!”
“这两首歌,写的还是挺‘舒服’的。”排练中,王指挥又特意提到。
这里的“舒服”,不是指创作过程的顺畅舒服,也不是指作品听着顺耳舒服,而是指演唱者唱得“舒服”。
对于合唱团来说,什么样的作品是我们唱的“舒服”的呢?
首先,音域范围“舒服”。各声部所用到的音域范围都保持在经典范畴内,既不会集中在高音区域嘶吼,也不会集中在低音区域悲鸣,更不会游走在换声区域挤压。
其次,音程关系“舒服”。通俗点说,就是好找音;学术点说,就是基本不出泛音列的前八个分音(含基音)之间所包含的音程关系(八度,纯五,纯四,大三,小三,大二)。
再者,就还有,节奏“舒服”,和声“舒服”,旋律“舒服”等等。
作曲家能写出“舒服”的歌曲,除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外,更为深层次的因素,就是要以“人”为本。声乐的载体是声带,是人体,与其他乐器相比,有着非常不同的特点(专业水平有限,加上非本文阐述重点,因此不再赘述),因此,一个好的作曲家(或者指挥家),在创作或处理带声乐的作品时,必须认真细致的去了解人声的特点及规律,不能单纯把人声当做乐器来对待,更不能当做发声机器。只有演唱者唱得“舒服”了,心情愉悦了,才能更好的表达出作品的真实风貌以及艺术内涵,这不正是作曲家(或指挥家)想要借由演唱者传递给听众的么?
工作中也是如此,组织者(或领导者)必须花时间去学习和了解作为工作者的人的自身特点,看什么样的人适合哪种岗位或哪种工作,什么样的岗位设置和工作安排更符合人的特性,总之,要考虑让工作者工作得“舒服”,而不是单纯的把人当做工作的机器或机器上的部件。随着时代变迁,不以“人”为本的组织或单位,将会越来越难以成为“卓越的企业”,甚至越来越难以立足,而以“人”为本,也将不只是投领导所好、和属下称兄道弟那么简单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