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舒服”的歌曲说起

团里排练纪念东江纵队的组歌,其中有两首,曲作者为刘长安。

王指挥问,“知不知道刘长安?”众茫然。

“姚峰的顶头上司。”“哦?”

“广东省音协主席。”“哦。”

“《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的曲作者。”“哦!”

刘长安,引自网络


“这两首歌,写的还是挺‘舒服’的。”排练中,王指挥又特意提到。

这里的“舒服”,不是指创作过程的顺畅舒服,也不是指作品听着顺耳舒服,而是指演唱者唱得“舒服”。

对于合唱团来说,什么样的作品是我们唱的“舒服”的呢?

首先,音域范围“舒服”。各声部所用到的音域范围都保持在经典范畴内,既不会集中在高音区域嘶吼,也不会集中在低音区域悲鸣,更不会游走在换声区域挤压。

其次,音程关系“舒服”。通俗点说,就是好找音;学术点说,就是基本不出泛音列的前八个分音(含基音)之间所包含的音程关系(八度,纯五,纯四,大三,小三,大二)。

再者,就还有,节奏“舒服”,和声“舒服”,旋律“舒服”等等。

作曲家能写出“舒服”的歌曲,除了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外,更为深层次的因素,就是要以“人”为本。声乐的载体是声带,是人体,与其他乐器相比,有着非常不同的特点(专业水平有限,加上非本文阐述重点,因此不再赘述),因此,一个好的作曲家(或者指挥家),在创作或处理带声乐的作品时,必须认真细致的去了解人声的特点及规律,不能单纯把人声当做乐器来对待,更不能当做发声机器。只有演唱者唱得“舒服”了,心情愉悦了,才能更好的表达出作品的真实风貌以及艺术内涵,这不正是作曲家(或指挥家)想要借由演唱者传递给听众的么?

工作中也是如此,组织者(或领导者)必须花时间去学习和了解作为工作者的人的自身特点,看什么样的人适合哪种岗位或哪种工作,什么样的岗位设置和工作安排更符合人的特性,总之,要考虑让工作者工作得“舒服”,而不是单纯的把人当做工作的机器或机器上的部件。随着时代变迁,不以“人”为本的组织或单位,将会越来越难以成为“卓越的企业”,甚至越来越难以立足,而以“人”为本,也将不只是投领导所好、和属下称兄道弟那么简单的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忍了便能忍过么?冬日难捱,何日为期? 极尽处茫寞苍凉,白雪纷飞之间独自抖索。踏步于繁华红火的街上,心里...
    b老爷阅读 248评论 0 1
  • 挺逗。 一早77开场,吐槽老公开始,到认识自己的模式,她字字玑珠,真想把她说的每一句话都COPY下来。 冰雪聪明,...
    lindacui阅读 132评论 1 2
  • 学生啊,真的是一个最幸福的身份了。在校求学,有朋友,有老师,在学校花着父母的钱读书,花着父母的钱生活,出外一个学生...
    木子玊阅读 124评论 3 2
  • 某年某月,我来到西安。这不是我计划之中的事情,并没有什么人的邀请,或者什么人的建议,让我去这座城市,只是,心里有种...
    修道士的袍阅读 295评论 0 1
  • 《早春》无关冷暖,默守一季山川素洁,留白千里,为你写意梦归处,唤醒,新花一簇 《春光》一场春雪还未走远想那梅花,零...
    光诗燃梦阅读 599评论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