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自己情况,发病是2016年下半年。2019年下半年接受正规治疗,确诊焦虑障碍、强迫障碍,坚持治疗两年余。我的治疗过程有几个阶段,给大家分享一下。
阶段一
从朦胧认识到接受正规治疗
这一阶段从2016年下半年到2019年下半年,走了三年。
刚上大四时,我在某一天受了惊吓,手脚发软,精神恍惚。那段时间,脑子就像跑在高速上的汽车,刹车坏了,停不下来,非常疲劳。当时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晚上很难受的时候,就抓头发。
(图源:摄图网)
后来我每天都去跑步,睡不着时,我就一口闷下二两或四两白酒,大多数时候是酒劲过了,人没睡着。事实证明,这种情况,喝酒一点用没有。最后,考试没考好,我直接去工作了。
工作后我感觉自己是生病了,但因为病耻感,不愿意去就医。工作了一年,实在熬不住了,力排众议,果断离职跑路了,亲手把这份“铁饭碗”工作砸了稀巴碎。因我没工作,还在家养病,我妈感觉丢人,在外人面前,不承认我是她儿子。我爸也因此三年来几乎不跟我说话。
离职后那段时间,几乎每天都有濒死感,但跟我爸说,被骂:你什么事都没有;跟我妈说,被吼:就你事多,把家里都搞乱了。
情况对我很不利,即使这样,我也在想着,重新站起来。我克服了病耻感,主动寻求治疗。后来去专科医院住院了,确诊焦虑障碍、强迫障碍。
阶段二
始终坚定不移接受专业治疗
这一阶段是从2019年下到2020年下。
出院后,我对自己康复很有信心。我实现理想的信念坚如磐石,从未改变,康复的欲望很强烈,我治疗很积极,坚持每天吃药,每个月复诊。
经过治疗,濒死感少了,但是很怕脏,越来越害怕肮脏,经常用消毒水把家里都消毒,从外面回来的东西都要消毒。是的,焦虑的内容开始泛化,且越来越多。
这段时间,经常跟家人进行非常激烈的“口头交流”。找朋友倾诉过,但很多朋友不了解,乱给建议,总结起来就两句话:你就是想多了,没什么大事(这两句话,字数不多,但害人不浅呀)。难受没有任何人拉我一把,十分无助。
自己从不玩游戏,一次偶然,想起是不是玩游戏,可以转移注意力。说起来也巧,近来好心情有一篇文章提到:“玩游戏有利于康复,不完全是毒药”。(点击蓝字,阅读原文)
再后来,在一位治疗师的建议下,我开始找书来看。
(书架一隅)
除此之外,为了康复,我还做了其他的工作,如跑步、爬山、游泳、正念、骑行、写日记、写诗、写小说、建立自己的朋友圈等。
阶段三
加快治疗脚步
这一阶段是从今年三月份到现在。
第二阶段治疗一年多,我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到后面大半年效果就停滞了,连我的主治医生也说,好像吃药对我没什么效果。
一天晚上,我突然双脚发软,恐惧感瞬间上来,直接瘫软坐在地上。那天晚上过后,很奇怪,我的恐惧感减少了一些。
当地医生已经没有其他好的疗法了。我决定加快治疗脚步,去北京寻求其他的治疗方法。我家在南方,每个月进京看病,费用并不低。说服母亲后,我开始每个月进京看病一次。
看病看缘分,之前没报太多希望,毕竟找到适合自己的医生并不容易。但我很幸运地找对了。简单交流后,医生说选择离职是明智的。
三年来,身边的人都因我离职批评我。当这位大夫完全从正面肯定我的选择时,我差点流泪了。找对了医生,找到了合适的疗法,确实让我收获颇丰。这几年治疗,我非常努力,做了非常多工作,坚持吃药,坚持按时复诊,调整非常多,现在好了非常多,许多焦虑点都慢慢淡化,后来消失。
2022年过完年,我去工商办了一个营业执照,租了一个小铺子,在家人帮助下,心态好就去街上摆摊卖货,挣些钱,不好就休息。
回想起来已经进步非常大。
结语
在我印象中,我家人吃饭都是各吃各的,买菜也是各买各的。父母相互看不顺眼,家里人都是苦瓜脸,很少笑,经常抱怨自己辛苦,把焦虑泼到我身上。
说来也奇怪,家里我笑得最多,最乐观,但后来生病最严重也是我。
(图源:摄图网)
最近几年我生病严重了,一个人搞不定很多事,最严重的时候连超市都不敢去。没办法,才回去跟爸妈一起住。
刚开始,我唯唯诺诺,也不争吵,对病情没有太大影响,没想到生活两年后,我跟我爸的关系更加紧张,从开始还说点话,到最后一句话不说。
生病后,家庭经济负担变大,我妈唠叨更多。我跟我妈开始很少有通过商量解决的问题,都是经过热血沸腾、面红耳赤的激烈“口头交流”后,才有所改变。好在到现在开始尝试着通过商量解决问题。
不可否定,父母也有功,但错的就是错的,且对我影响很大,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家里问题得不到修正,它还会继续荼毒日后的我,我过得不好,会负反馈于家人,他们也过得不好。即使日后自己一个人生活了,这种影响还是会通过各种途径传递给我,进而影响我。
人生轨迹因一场疾病改变,被无辜伤害很多次,很多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很多人包括家人把我当做精神病一样“特别”对待,被人歧视,被骂:脑子不正常!
被人抛弃过,嘲笑过,讽刺过,即使这样,我也没有丧失对这个世界的爱,还尽可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前段时间看到俞洪敏的演讲,说:生命要是顺如平原,那么看到的风景都一样,多没意思,生命应该像山峦一样跌宕起伏,有高峰也有低谷,这样的生命才有意思。
是的,生病了,我暂时处在低谷,低谷过后,绝对是山峰的到来,在此之前,我只需要做好眼前的事,耐心等待它的到来。
我很庆幸,我坚持了下来,并且治疗有了不小成效。
我相信我所承受的痛苦,在今后会帮我度过更大的难关。勇敢是人类美好的品质,我会坚定不移往前走,一切都会好起来!
(贴在卧室门上勉励自己的字)
医生回信
为理想而康复的你:
展信佳!
阅读你的来信,被你的坚定和勇气深深打动。焦虑和强迫常常结伴出现,但你没有被它们打倒,而是绽放出了自己的光芒!
第一个阶段,对疾病认识朦胧的你提到曾经使用饮酒的方式来睡眠,终发现“喝酒一点用没有”。确实,虽然酒精可以抑制大脑中枢神经,产生短时间的困倦感,但这种行为的后果却是消极的。酒后引起的睡眠与正常生理性入睡完全不同,大脑并没有得到充分休息,并且睡眠结构受到影响,人们会更频繁的醒来,也就是常说的“睡得不踏实”,从而睡眠深度大大降低,导致睡眠质量极大下降。长此以往,不仅达不到“一醉解千愁”的效果,还会引发酒精成瘾、认知衰退、肝脏疾病等多种不良后果。很高兴看到你及时走出了对疾病的误解,开始用专业方法正面积极地抗争疾病。
焦虑障碍是我国最常见的精神障碍,根据我国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其年患病率为 5.0%,终生患病率可达到7.6%。也就是说,在一百个人中,有7-8个人可能在一生当中与你有过类似的疾病体验。焦虑障碍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并且共病率很高,可以同时共病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正如你所说的强迫障碍。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都并不完全明确,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例如遗传、生物节律;童年经历、性格特点;生活事件、生活节奏等。
你做事追求完美、缺乏安全感、责任感强、谨慎、自我要求高,这些性格特点既有好的一面,也是焦虑和强迫的易感人格特征。就如你分析的一样,不良的成长经历、家庭氛围、社会应激,都在这两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不过虽然它们发病率高、成因复杂,但是治疗手段却是相对成熟和效果显著的,其中最为主要的治疗方案便是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双管齐下。足量足疗程、选择适合药物,及时处理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同时积极调整认知方式,培养兴趣爱好,规律体育锻炼,这都是你康复之路的有力帮手。
我看到,在你康复的路上,你着实付出了很多:跑步、爬山、正念、骑行、写诗、书法、社交...更重要的,是你坚定的信念和理性的反思。我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仅收获了疾病的康复,还拥有了心灵的成长。
最后,我想说的是,焦虑障碍和强迫障碍都需要全病程治疗,定期专科随访,最大程度地防止复燃复发,改善社会功能。相信你有了这段曲折的经历,一定能在未来的康复之路上一路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