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到《奇特的一生》是在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提及的,应该算是《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中重要的参考书籍吧。在读此书前,今年3月初的时候在读完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做了一段的时间记录,一开始就是纸笔记录,事无巨细的记录了十来天的流水账,各项开支做了统计,知道了自己时间支出的大概,知道了时间被无形浪费了,然后就没有了。后来转到用APP来记录,APP记录的好处是,开始了一项活动,就会让自己更加专注,注意力也更集中,毕竟有个“时钟”在计数;统计起来也更加的便捷,也记录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也就仅仅局限于记录和统计。一是好奇,一是困惑,在7月24日的那一天就捧起了此书。
本书是由俄罗斯著名作家格拉宁著,格拉宁是个文学类的作家,他以第三方的视角来写这本书,本书的文体是纪实散文,在读起来的时候给自己的感觉就是:晦涩、不易读懂、逻辑结构难以理清。因此,7月24日到9月7日,采用检视阅读的方法,对自己提出问题从书中找答案,以及精读,最后再以“系统”思维重新理解(附读书笔记链接:https://mubu.com/doc/1uGh2-cixX),这样读了不下10遍。
为什么要做时间统计或者说时间记录和分析呢?在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提出,“认识你自己”这句充满智慧的哲言,对我们一般人来说,真是太难理解了额。可是,“认识你的时间”却是任何人只要肯做就能做到的,这是通向贡献和有效性之路。而除了这点外,更另我更忧虑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一事无成!也正如作者说的,有那么一种方法、有那样的一个“系统”——生活得更好的系统,把时间当作创造的条件作为输入,经过系统的转化输出的丰硕成果。
本文梳理了书中提及的“时间统计法”到底该如何使用,介绍我个人使用“日计划和日回顾”结合时间统计APP:Time Meter 的经验以及回顾一个月时间统计的收获,供你参考。
1、如何使用“时间统计法”
在书中第四章、第七章都做了描述。第四章主要讲了发现了“时间统计法”,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根据时间开销日记,每个月做月度总结、年底做年度总结。第七章,时间统计法的本质: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小节中提及了具体的方法,但也比较零碎,难免会给人带来混乱不清;因此,梳理出“时间统计法”的步骤:
第一步:订立计划、考虑如何实现计划
计划的复杂性在于如何安排一天的时间
#工作经验表明,约有12到13小时毛时间可以用于非标准活动,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或6个“半单位”。这里的非标准活动指除生命保障类活动,即睡、吃、穿等之外的活动,
#围绕这三类工作开展,基础工作、第一类、第二类工作;这里的基础工作、第一类、第二类工作可以自行定义,我把定义为,工作、职业发展,学习和实践类,自我实现类,自我管理类等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
—挑选时间:大概安排在什么时候完成,做计划的时候可以在脑中过一遍今天的安排
—规定节律:保持什么的节奏,特别是与自己的能力相适应
—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
—保持专注:应当学会不受环境干扰,用在工作上的3个小时应当是真正做工作的3个小时.....
第二步:执行、记录
这里面重点的是按照过程来,也是时间统计法的本质,即分类-分解成任务-再分解为活动,针对分解后的活动进行时间花销记录;
记录的方法就是时间开销日记:日期+事件+花费时间。
第三步:结算、统计
根据分类进行统计
第四步:总结
第五步:下一期的计划
时间统计法的两个要点:
前置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就像某些研究所那样,光会做计划,却不去操心这计划能不能完成。应当学会计算一切的时间。
2、使用APP:Time Meter 进行高效的时间统计
关于Time Meter,我使用的是安卓版,在各大应用商店很容易就能搜索到,界面友好,使用起来非常简单和便捷,详细的使用介绍请自行上简书上搜索,有很多的文章。我的重点介绍如何与日计划和日回顾结合实现高效的时间统计。
第一步:在Time Meter中建立标签数据
标签数据可以自行定义,也可以参照上述划分,我的这样划分依据的是古典的“生命之花”(生命平衡轮),划分了生命平衡与幸福最重要8项内容,依次是:
职业发展——你的职业发展方面
财务状况——你的财务方面
个人健康——身体、心理健康方面
娱乐休闲——这个,不用说了吧
家庭——如果已经组建自己的家庭,主要指自己的。未组建家庭的,就指和父母的家庭
朋友和重要他人——你总还有不是亲人,却不可失去的人吧
个人成长——知识、能力、眼界、心灵的成长,都是个人成长
自我实现——也许与工作无关,但是能发挥你的天赋,实现你价值的事!
这就好比“时间统计法”中的:基础类工作、第一类、第二类工作;而我每天的时间基本是围绕着职业发展、个人成长、自我实现和自我管理四类工作来展开,当然每个人的阶段和时段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建立好“标签数据”为后面的活动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步:订立当日的计划
制定日计划的方式有很多,有重要的三件事、四象限法等;可以借助软件或者APP来实现,我采用的是“四象限法”并且比较习惯纸笔来订立日计划,一般是当天的晚上订好第二天的日计划。
第三步:执行计划,记录时间花销
Time Meter操作起来相对简单,界面简洁、交互友好,第一张图是正常的计时界面,3步操作即可,输入正在执行的活动,选择所属的标签(也就是标签数据中预输入好的类别),点击开始即可;第二张是完成一项活动后追加的。
时间记录的两个技巧:
技巧一,是全天24小时的记录呢?还是部分记录又分时段呢?两种方式我都试过,全天记录就是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记录自己在不同事情上花费的时间;这种记录坚持下来有很大的难度,主要侧重于了解自己的时间都花到哪里去了,可以进行一段时间的全天记录。一段时间记录完后,可以采用部分记录。部分记录又有分时段记录和分事项记录,分时段可以只记录工作时间,只在周一到周五记录,从到公司至离开公司为止;晚上时段可采用单项记录,属于非标准时间且有明确的活动就会记录,如果只是一些标准类的活动,也就是生命保障类的活动,如:吃晚饭、洗澡这些都不进行记录。
技巧二,记录“毛时间”还是“纯时间”?在书中也有提及到:“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一开始的时候我都采用毛时间,会把一项活动的间歇都记录在内,后来转为纯时间的记录,这样的好处是后续统计每项活动支出的时间更加精准,也便于订立计划更是自己能力的体现。Time Meter提供很便捷的“纯时间”记录,一项活动停下来的时候,按下“暂停”键,继续开始的时候重新按下“开始”键。
第四步:结算、统计时间花销,回顾当日计划
在统计方面就体现APP的优势了,可以自动统计时间各个类别的时间,各个时段、还可以自定义时间段,一天的时间支出一目了然。一看下来,你会很惊讶的发现真正用于工作的“纯时间”没有多少,一般能有3-4小时,已经是很不错了。一天用于个人成长类的时间投入有多少呢?用于自我实现类的时间投入又有多少呢?单项活动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来完成,你清楚嘛?一天的有效时间又有多少呢?一天的计划完成了没有?具体执行中又是怎么样?出了什么状况了?这些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时间统计”来发现,因为时间记录不会欺骗你。
第五步:订立明天计划
回顾、总结后随手进行新一期的计划,开始新的一天。
3、一个月时间统计收获
在经过一个月的时间记录之后,就能很方便的查看到这个月的各项时间支出情况;切身体会到书中所说的:“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它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对每周的净时间的统计,核算出全月的净时间,把时间看成是创造的条件,正如书上所说:“时间统计法提供了客观的指标,能说明他的情况。他在1963年骄傲地记下了2006小时30分钟的工作记录,这是他的最高记录。平均每天5小时29分钟。而战前,每天大约4小时40分钟!他清楚地了解这些数字的真正价值,他给自己规定了定额,他拿着秒表监视自己,他自己奖励自己,自己惩罚自己。”
对各个单项的统计,获得自己能力的基准数,使得超越自己,在自己的能力边缘前行成为可能。柳比歇夫通过他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做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确。这是一条用不停顿的自我认识的道路。他为什么这样做?是为了自我修养,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自我献身,还是为了大显身手?如果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会变得多么美好!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比他自己感觉到的打得多。他会变得比自己想象的更为勇敢,他会变得更坚韧、更有力、更能适应环境。
虽然我的时间统计法才刚刚开始迈出第一步,而时间统计法做起来又要记录、统计和分析,实现起来是那么的难,有人或许会问,这么做有实际意义吗?其实,难与不难要看你对时间、目标和人生秉承一种什么态度。每个人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该怎样度过,又期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如何生活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