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在的社区,附属于一个大型重工业工厂家属区,从解放初期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都是欣欣向荣,生机勃勃。可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工厂衰落了,工厂子弟们纷纷买了新房住在了河对面的新城,于是,这个绿树成荫的社区就变成了一个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理想居住地了,加上旁边另外一个大型重工业区及铁路职工生活区,方圆十里形成了一个老年人密集生活区,而且大多数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
每到早上,社区还是以前那个热闹的社区,仍旧车水马龙,特别是我早上走路经过的菜市场那段路,短短两百米,我要走上10分钟。一是附近郊区的农民过来卖菜,总是把摊位摆在马路边上,致使交通堵塞,即使城管来治理了几次也无济于事。二是因为老年人喜欢早起逛菜市场,高龄老年人晃晃悠悠的在路上慢慢走,有时候碰上熟人了就在马路中央扯起了家常。所以,哪怕我性子再急,我也不敢风风火火的急走,免得一不小心撞倒了老人,那就麻烦了。
早上摩肩接踵,晚上吃完饭出来散步,社区却是另外一番安静景象,老人们早早睡了,别说走路,就是开车也是畅通无阻。在别的小区难得找到停车位,在我们小区那是车子随便停。不过,几位车主虽然平常没有打过照面,但是都很默契的停在自己的老地方。就是遇上过年过节,那些子弟回来看老人,停车位就难找了,这算是我们社区一个特色了。
社区的另外有个大特色,便是那菜市场旁边的短短两百米路上,却有六家买保健品的小商店,其中有两家还是3.15那天新开的。这些保健品店从外面看大多门面狭小简陋,装修简单或者根本称不上装修,招待老人家坐的凳子,大多数是塑料的靠椅,然后摆上一些听诊器或者类似血糖仪之类的东西,员工大多穿着白大褂,对着过往的老人,口里亲切的喊着爷爷奶奶,仿佛他们关系很熟络。这六个商店,两家买蜂产品,其他四家我也看不出是卖什么产品,反正都打着“研究院”“中国某某机构协会”“健康”的字样。
除了这些安营扎寨的保健品“门店”,还有大清早在菜市场或者老人锻炼的地方打“游击战”的,他们手里一般都有厚厚的一叠宣传资料,但是他们一般不会一上来就发资料,而是首先与老人们拉家常,了解情况赢得信任,这些是婆婆告诉我的。
让我觉得最匪夷所思的是所谓的宣讲会,这个最近有在央视的315晚会上看过,估计我们这个社区差不多。因为有时候早上七点多出门有听见旁边楼上传出打鸡血般的声音,原来我以为是什么直销产品,细想不可能那么早,而且也经常可以看见老年人在排队等候。
但是,排队等候的不一定是去宣讲会,也有可能是去免费领取东西,比如一袋洗衣液什么的,用自己的个人信息换取。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的传播,老人们也明白这些保健品店的套路,可是还是有一些老人被陷入其中,买回一大堆没用的营养保健品。一般这些被骗的老人子女都回来的少,手头都宽裕。甚至有些老人,明知道是骗局,也愿意去接触那些卖保健品业务员,因为至少那些年轻人给他们嘘寒问暖,不让他们的老年生活显得那么孤单。
我们社区,除了保健品小店多以外,自然而言,药店也多,甚至有几家连锁药店还在社区范围内开了两家以上,这就是我所在的有退休工资的高龄老年社区特色。
更让人担忧的是,生于计划生育执行很严厉的80后独生子女们,我们的父辈,都是生于解放初期人口极速膨胀的时代,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我相信,未来我国社会不止是老龄化严重,更是高龄老人化严重。期待政府在去年新实施的“二孩”新政策以外,有更多好政策解决这一问题。
ps:几期写下来,感觉平时生活中应该算是稍微有点抨击那啥的人,为什么写出来主旋律就变了呢?姑且把这也算是写作带来的改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