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喜欢这句话:享福等于消福,吃苦就是了苦。
古人也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能就是要提醒世人这个意思吧。
就拿红学里大家都熟知的来说好了,虽然这只是一本小说,但又不是随处都为后续的落败做着许多的伏笔和准备工作呢!
本书中年纪最大的就属贾母了吧。想想她自己的回忆,和周边人的叙述,她过的是很奢侈的生活。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贾母带刘姥姥到各个姑娘的地方去逛逛,逛到宝钗的住所时看到宝钗的房间除了生活该有的东西之外,装饰物品一律简单到可以说没有,贾母当时就撂下一句:“太素净了”就走了。而逛到黛玉的房间的时候却停留了好久,还给让凤姐重新给黛玉换了绿纱,周边也有凤姐的伏笔,突出这个绿纱不是一般的纱,而是一种很稀有,很珍贵的,是以前用的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不用了的。再说后来贾府失意,凤姐很难筹到钱的时候,贾链等都是托鸳鸯从老太太房里拿一箱子东西来兑现的。可见这是个见过多少世面,享过多少福分的老太太啊,结果呢?她的子孙当官的被流放被处死,他最疼惜的女孩子们要么远嫁,要么出家,当心肝儿疼的黛玉也焚稿断痴情,整个家族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不就是典型的想了一辈子福,把福都享尽了么!
再看看红学里另一个老太太,刘姥姥。其实这个老太太出现的次数真心不多,前后加起来估计也就三回,但是就是这三回把刘姥姥的福分和苦难都写清楚了。先看这第一回出现他其实是来投奔的,为什么会投奔啊,就是实在混不下去了,可能要处于饿死的边缘了,于是才来投奔这之前都不联系的亲戚。而且他们第一次来的时候是走过来的,就她和小孙子两个人从村子走到贾府,这里不仅突出他生活的贫困而且应该还间接地表明她的子女可能已经没了,她独自一人抚养着小孙子,可见这个老太太之前的人生是吃了多少的苦啊。再看第二次来,她是坐着马车,带着一车子刚从田里摘下的蔬菜水果来感谢凤姐当时的接济的,而且从对话中得知,他们的生活已经变的好了很多了,连他的小孙子也因为上了学变的懂礼貌了很多。然后第三次,第三次她的出现应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得知巧姐的下落,倾尽家产帮巧姐赎身,结果相信大家都知道,后来巧姐嫁给了姥姥的小孙子,这个在前面的书中也是有伏笔的。于是刘姥姥开始过着孙子,孙媳孝顺,生活富裕的日子,至少也是这种生活的开始。所以说刘姥姥是红学里一个先吃苦后甜的典型例子。
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所以说如果我们正在享福了那么肯定是很开心的,但开心之余最好还是能够为以后更长远的人生考虑考虑,防患于未然。如果说你正在吃苦,那也没什么好伤感的,想想苦难总有一天会过去,想想日后美满的生活,还有什么让你不努力不吃苦的动力呢?
当然也会有不少朋友想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但是如果没有真正开心到内心深处的快乐,醒来之后我想还是会有更多的落寞与孤寂吧。
愿大家无论是享福或是吃苦都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