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还没有完整的逻辑,先记录下来。
当行情不好,流动性不高的时候,做传统的小进口商的角色会变得性价比越来越低。因为大部分小的进口商之前做的事情很大一部分实际价值是在于垫资压库存。
当库存的流转效率高,资金的利用率就高,做进口才有利可图。反之,库存流转得慢,资金的成本就高了,加上竞争带来的低价挤压,小的进口商本来就没有溢价主动权,于是利润会越摊越薄,直到无利可图,毫无性价比而言。
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人不得不选择退出进口这个环节。他们或者会选择退而求其次去找一些可以拼柜的产品,暂时维持住分销的可能性。也有可能干脆放弃分销的野心,只选择一些适合的产品主做亲近圈子里的团购生意。
在这样一个拆解重构的时期,在“拆”和“构”的衔接处,一个短暂的新旧交接的过渡期,会有一些人赢得额外的机会。
我们很少时候是在真正行使命运的主动权,但有些时候会有风吹向我们航行的方向,助我们一臂之力。
那会是哪些人呢?哪些人会成为这一个行业周期上的幸运儿呢?我也有一些思考,放在下一篇再来说。有兴趣的宝宝们可以加关注蹲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