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回家的大巴上,感慨颇多。车上没啥人,除了我,另外只有两个乗客。
没想到疫情过后,出行的人这么少,与司机攀谈起来,司机说:“他们也很无奈,每天的油费过路费,师傅工资,其它的杂费,加起来每天得开销一千多块,但为了生活,又不能放弃这条线路。
只能等待一切慢慢好起来,疫情是一个连锁反应。各行各业都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收入也相应减少。同时也为了自身的安全,出行的人的确减少得太多了。
联想到20年前也是坐大巴回家,那时的路况可比现在差多了,回去一趟,特别不容易,要不停地转车,大概转三四趟。回去一次,基本都是一天的时间,而且老是要晕车,一下车,注定得把早上吃了的,吐个精光。
那时物资匮乏,但每个人都很热情,到亲戚家,就巴不得把家里所有的好吃的,都给亲戚背去。所以每个乗客都带上大包小包地行李。
本来车上人就多,这种带东西的习惯,会导致车上更加的拥挤。去一趟也不容易,每个人脸上都洋洋溢着笑意。虽然车上混杂着各种各样的味道。
上车之前,和下车之后,由于交通不便,还会步行几里甚至十几里的山路。那种滋味别提多难受了,我最讨厌长时间走路,那是一种毅力的考验。
每次出门,也是天不亮就启程,那时人小,背东西的重任没有落在我的肩上,但望着久久不到目的地的路途,心里很焦灼。
真不知道,那些每天挑着两百多斤蔬菜去市场上卖的菜农们,是怎样熬过来的,而且当时菜价特低,有时一两毛钱一斤,全部卖完,也换不来多少钱。
上街最洋气的一件事,就是下馆子,吃一碗豆花饭,可就是这个愿望,我一直都没有实现。不知老年人口中的豆花饭,是什么一种人间美味。
还想到老家的东风渠,是老一辈人,在没有一件像样的现代化工具,除了拉沙石的拖拉机的情况下。
人工背挑抬,只吃很少一点粮食的情况下,自制竹木工具,历经三年五载的时间,一点一点的挖掘,才修好了一条水渠,方便灌溉良田,滋养一方儿女。
现代化工具大量使用,也就是最近这二十年左右。
所以每次看到哪里的大型雕塑,拱桥,石头砌成的房屋,我都会驻足观赏,惊叹不已。劳动人民太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