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看到某一章中很多的实验和数据,看的我非常的痛苦。我觉察到自己心理的历程。
从上学时实验得数据,甚至编数据,痛苦的分析数据,到后来觉得感受最重要,心智成长更重要,什么数据都是头脑上的,改变不了我的感受和体验,开始觉得数据无用。
在看另一本书,有关解剖结构,总是想要跳过,然后意识到我对这些的排斥,老公说难道这不是我们的自大吗?想想当初学习统计、测量啥的,学不会也觉得无所谓,现在想想也是应该了解一下的。
想到这些就有些耐心了。虽然还是没看完,对于不会的,陌生的,还是会犯懒。
摘录一些我读这一章的收获。
1、找车钥匙的醉汉,不是在钥匙可能丢失的地方找,而是在光线更好的路灯下找。曾经也听李崇建老师讲过这个故事。当时没有太理解,读到这里,重新思考了一下,有了新的领会。
比如我们不在期待和渴望上下功夫,而是不断去改变行为和方法;孩子的行为问题,不在家庭系统的沟通上努力,而是想方设法改变孩子的行为,徒劳而无功。
后来朋友说,关于孩子的问题,两方面其实都可以有。我意识到,我又开始用一条腿走路了,习惯了左腿,就忘了右腿,发现了右腿,又可能忘了左腿。成长就是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前走。
2、我们需要知道更多的是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不应该做什么。
3、“她们的高智商,没有阻碍她们的心里发展。相反,她们的心理健康明显好于其他同学。在人格特质方面,她们显著地表现出更多的幽默、常识、坚持不懈和领导力等特质。甚至更受欢迎。”
想起很多的美剧的人物,比如谢耳朵、福尔摩斯等这种在智力上超群的存在。总觉得有缺陷才是最应该的,这人智商高、情商也高好像就是不合理的。一个人很有钱就应该是个坏蛋,一个人很有才,就得过的清贫,好像这样才是合理的。谁说不能同时拥有呢!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而已。
4、“玛蒂尔达·里尔的故事有一个相对还算幸福的结局。她在30岁时所做的斯特朗职业兴趣测验显示。”
这一段重新让我对科学有了接纳。想起了宗萨讲过,如果有一种药吃了可以开悟,他第一个会去尝试。而我还抱着“这样不应该”的想法在故作深沉。如果职业测验真的有用,这不也是好事情吗?为什么要抗拒呢!谁说就得自己一个个盲目去尝试呢,在喜欢的中间无尝试最有可能的不也挺好嘛!
5、“防御成熟度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正相关,这种相关不受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和性别的影响。”
这句话符合了我这些年学习的认知,但是似乎我还不真的相信它。否则,我怎么还会受到财富、社会地位的影响呢?大脑愿意相信,心还在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