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小知之
北京—帝都,梦一样的城市。
无数年轻人把它当做沃土,
前赴后继的来到这里播种梦想。
身边匆匆的路人,每10个人中就有4个外地人。
北京,年轻人奋斗的沃土
老Y是一名资深“北漂”,在北京无房无户口。
他住过地下室、筒子楼,从床位合租到单间,从通州、海淀、门头沟到丰台、昌平、西红门。
来京15年,搬家12次,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漂”在北京。
我的朋友晓梅,大学毕业后直接落户北京。
去年买了学区房,让孩子读上了重点小学。
在很多人的眼里,她是“北漂”上岸的成功典范。
她却说:“我在北京有户口有房,却没有家的感觉。”
在北京,这样的北漂人,比比皆是。
无房无户口时感到漂泊,
努力奋斗后有房有户口却依然找不到家的感觉。
“家”给人温暖和舒适、安定和希望。
在北京,感受的却是焦虑和不安,压力和孤独。
01 激烈的竞争使人焦虑
北京是全国高校最多的城市,高校数量多达92所,仅211就有21所。
2018年仅北京高校的毕业生人数就高达23万人,其中有62.5%的人留京就业。
人才聚集竞争激烈,迫使“北漂”努力,努力,继续努力。
于是“996”成为常态,休息时间用来充电,生怕一个不小心,就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慢慢的, 工作变成了生活的目的。
这种上满发条的紧迫感,积攒着巨大的焦虑。
02 够不着的高房价让生活疲惫不堪
2018年北京市月均工资刚刚达到1万元,
而市区房价已远超10万/平米。
白领们一年的工资也买不起市区一平米的房。
就算倾尽积蓄勉强在郊区买房,日子也十分艰辛。
每月超过1万的月供,
每天上下班超过3小时的路程,
让生活疲惫不堪。
03 工具化的人际关系让情感无处慰籍。
“北漂”离乡背井,亲人很少。
新的关系圈多数是在工作中建立起来的。
为了生存发展,他们努力积攒“人脉”。
但是这种关系缺乏深厚的情感基础,甚至被工具化,根本无法满足情感的需要。
而那些来之不易的纯友谊,也因为工作的不稳定和拥堵的交通,变得疏远。
空间距离阻隔了与亲人的沟通,心理距离拉开了与新朋友的亲密。
慢慢的,他们的圈子越来越小,
小到只剩下伴侣和孩子。
有的,只剩下了自己。
04 理解家的本质才能真正的拥有“家”
“北漂”努力奋斗,希望能在北京有一个自己的家。
他们以为有房有户口就代表安定,就会有家。
然而“家”不是户口,也不是房子。
他们想要的 “家”,其实是有爱、舒适和安全。那才是“家”的灵魂。
错误的将户口和房子当做了“家”的必要条件,就会被工作绑架。
就会忘记了工作是生活的手段,生活才是工作的目的。
就会在奋斗中迷失,忘记了爱自己,爱生活。
就会有家却找不到“家”。
“家”其实是一种心理感受,
外在的物质给不了“家”,它要向内心去寻找。
一旦找到,没房没户口,“北漂”的心也可以靠岸。
或许,
相隔千里仍能给家人多一些陪伴,
放下所谓的“人脉”,让志趣相投的朋友滋养灵魂。
拥抱爱,给予爱,就是“有爱”。
或许,
放慢节奏,做自己爱做的事,
就算它是无聊的闲事。
能让自己高兴,就是舒适,就是爱生活。
或许,
就算只身异地也允许自己拥有脆弱的权利。
不被嫌弃,不被抛弃,就是爱自己,就是安全感。
只要去寻找,还会有很多的“或许”。
找到它,我心安处便是“家”!
北京是奋斗者的舞台,只有看到生活本质的人,才能正真享受到奋斗的成果!
文/@大小知之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愿与你同求索,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