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好吧,看了《这么慢,那么美》我才有这个认识。向往自由一直是我一直在不懈追求的目标,不过,可惜的是,这么没有实影的构思,永远只能停留在心里,无法诉说,无从追求。每次都只能在一次次的自我怨怼中,与之擦肩而过。可到底什么是自由,怎样算是自由。
只记得高中的时候,特别讨厌学校,说不出的反感。只觉得约束,凡事都要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时间,规定的路线,规定的活动。没有一点自由,没有个人是私密的时间。为此,甚至两度提出退学。可是当问及为什么时,唯有三个字,不自由。再问道,那你觉得什么是自由,你现在出去能做些什么。就能达到你想要的那种自由了吗?其实,并不清楚。只是当时年少轻狂,又十分固执。只是死死的认定了,学校就是一个牢笼禁锢自己。甚至,不止人身自由,还有思想。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永远跟着的都是书本,都是固定的练习,不间断的测试,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对此,深恶痛绝。于是,一言不发的收拾书本,悄悄地我走了。回家,然后先斩后奏,直接一个电话过去就是和老师说不去了。当时也算是震惊到他了吧!辗转多回的劝说都没能让当时倔强的我松口。他也是很无奈,和一个老师诉苦,于是另一个老师也加入浩浩荡荡的劝说之行。之所以称之为浩浩荡荡,是因为当时全班的人都在给我做思想工作,问我原因,为我扼腕叹息。估计是因为平时都是乖乖女的形象,加上成绩也一直是班上前三名,于是觉得可惜而且不能理解。一封封书信被 班长带到我家,一个个字里行间,有鼓励,有关切,甚至我竟然在众多纸片中看到了理解。
现在的我回想当年,其实是有很多不该的。因为,当时讨厌的是规则之内,可是 我又有什么能力可以跳出规则的框框之外呢?我只有那个想法,却没有能与之相匹配的能力。约束为前提的自由,是要先有约束,要有能与之相配的能力。
正如书中所说:“北欧人认为凡是计划、做事稳妥、慢而有序,并非代表着就此被约束。相反,预约代表着可以从容面对生活的态度。对生活的热爱和自由,常常蕴含在瑞典人严密的计划之中。正是因为计划中的倾情投入和极富创造力,才造就了瑞典的自由。”
只有先约束自己,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才能,才能真正的自由。因为,这样,你才有能够配得你特立独行的底蕴,才能从容不迫的应对一切疑难。只有到了一定的境界,才可以看到一片新的天空。若是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空空的想要去闯荡,去谈所谓的自由,不觉得荒谬么。若胸无点墨,你有什么能够支撑得起你自由的框架呢?
现在想象那时候的自己真的是挺可笑,挺幼稚的。如果,当时就真的离开,也没有任何计划,又没有足够才识胆量,没有能够直面世界的勇气,直面社会的技能。那时我又会是什么模样呢?
我记得我们大学老师曾说过这么一件事,她说:“现在当老师的这么点工资完全不能在我出国留学之前的相比,但是你就能说出国有什么错吗?只是如果,当时没有抓住机会,出去看看,也许工资是高了,可是见识却短了。这不是我想要的。至少,现在我知道那么多事,有自己的认识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只看浮于表面的假象,而不知其本质。”
也许,这就是读书的不同吧,视野开阔了,知识面拓宽了。可是,如果,当时没有继续约束自己,而是就此放弃,那样永远都是一时的自由。毕竟,早出社会,一个没有什么学历的女生,也就难免会面对生活大事——结婚。对吧,这样的话,不过是在迷茫懵懂的时间里,从一个自以为逃脱的牢笼,跳进了另外一个坑。这样,就真的是永远都失去自由了。
现在的我,真是很庆幸。能够在成长的这个阶段,爱上阅读,爱上码字,爱上古风,爱上汉服,喜欢上唱歌,喜欢上各种DIY。虽说没有什么大的成就,可是不无聊,不无趣,做一个有意思的人,才能在那么漫长的一生,不会过得那么枯燥无味。这些都是在约束的前提下,在自我需求,自我意识不断进化渐渐养成的。是的,并没有成为什么样的大人物,不过还是一个茫茫人海中众多的那么一个,普通,平凡。可是,我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对未来生活的规划,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养活自己的本事,有独立的意识,有保持良好的习惯,并不断鞭策自己。不求光芒万丈,只愿岁月正好,我们都还在。
自由,是一个如同阳光般明亮的词,潇潇洒洒,无拘无束。可潇洒如诗仙李白,也不是就是那么自由的一个人。不过,终归心态最重要,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没有完完全全的自由,只有相对的心境的变化。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即使是加班,也不会什么怨言,甚至极其积极;若是厌恶的事,只能每日盯着分秒过日子,一天下来,自然觉得如同坐牢般不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