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是我特别喜欢的一位作家,幽默风趣,才华横溢,赤子童心,经常不按常理出牌。
有一次,马克·吐温参加牧师的求捐演讲,牧师讲了一段之后,他感觉牧师讲得特别好,于是打算捐款,并开始拿钱包;
然而,10分钟后,牧师居然还没讲完,所以他开始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许零钱作罢;
可是,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然还没有讲完,最后他决定不捐了。
终于,牧师结束演讲,开始募捐了,马克·吐温带着气愤的情绪分文未捐,还报复性地偷了盘子里的两块钱。
这种由于剌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当事人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一开始想要捐款,可牧师的演讲没完没了,把马先生的捐款热情浇灭了,并且激起了马先生内心的不赖烦、反感,逆反心理随即产生,不捐钱反而偷了两块钱。
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常常会出现超限效应。
比如孩子犯错了,家长批评孩子,同一个错误,第一次批评刺激孩子内心的内疚感;第二次,激起孩子的不安情绪;第三次,烦躁;第四次,反感;第五次,讨厌;第六次,逆反;没完没了的批评,最后,孩子的逆反心理开始发酵,硬是要和家长反着来——你不让,我偏要这么做。
教师对学生的批评和家长类似,结果也如出一辙。
职场,上司批评下属,批评过度,起了反效果。
伴侣之间,其中一方犯错了,另一方噼里啪里揪着不放,反反复复的提起,无休止的指责,让对方原本羞愧感变成厌烦。
销售推销商品,本来客户决定拿下,意犹未尽的讲了很多,却把客户心里已经存在的消费欲望消磨掉,最后失去了交易机会。
超限效应产生的原因:
1、掌握话语主权的人,太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对方的心理感受;
2、交流过程里没有注重方式和方法,只在乎自己有没有把想说的说完,想表达的情绪表达出来,鲁莽的沟通。
3、没能注意把握“度”,误以为量化能产生期待的效果。
4、没能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
当许广平还是鲁迅先生的学生的时候,有一次,许广平请鲁迅先生帮她的论文《罗素的话》写评语。
鲁迅先生看完论文之后,写下了:“拟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的85分都给罗素。”
很明显批评许广平的论文抄袭太多,自己的东西太少。但是,批评幽默简短,诙谐又中肯,最后许广平欣然接受了,并悟出了自己文章的症结所在,而且对鲁迅先生更加敬重和倾慕。
中肯含蓄且幽默的批评,会让受批评者更愿意接受,比生硬直接和喋喋不休的批评要有效果得多。
批评不是目的,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喋喋不休实在没有必要。
如何避免出现超限效应,掌握好分寸,让一切恰到好处:
1、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目的,明确沟通的目的,一切围绕目的进行。
2、掌握过程的分寸,不多不少,以目的实现为目标。
3、观察对方的反应,关心对方的情绪,
4、以身作则,考虑自己是否做好,再给对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角度不同,看法不同,多角度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