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离不开开会。和我有关的会,本单位的就不说了。外出开的会,组织者有上级部门,有上上级部门;这些部门,有的是直接领导,有的是间接领导。还有些组织者是官方委托的其他机构,开个会,弄得像搞传销似的。出了大门,啊,逃出生天。
安全是头等大事,谁都可以管,似乎和谁都有点责任,到底是什么责任呢?说不清。把它切割成许多块,划归到不同部门。是个好办法。头疼,好,你来医头;脚疼,嗯,你去医脚。结果呢?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印象当中,光卫生这一块,就有三四个部门管。有管食品安全的,有管饮用水安全的,有管卫生防疫的,有管传染病的。这些部门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呢?太有必要了。这么重要的工作,一个学期开几次会,不算过分。
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会,我只有看电视转播的份,会场,是进不去的。这些会,我都可以进去充个数。
开会的内容,都是些培训呀、强调某项工作的重要呀、布置工作任务呀之类的。会议结束了,要去办事了,你就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跑吧。腿跑断,心跑烦,除非你不干,还要接着跑。慢慢地人就老了,被机构驯服了,你们相爱了。然后,你离不开他了。
据说有的地方,有一些人专门蹭会,称为会虫。你说要是蹭个演唱会,蹭场电影,都好理解,你去蹭会,有什么劲?不理解。
几年前,新区还没有成立的时候,去老区开个会,搭车走高速要两三个小时。呼哧呼哧跑过去,十分钟,开完了,再呼哧呼哧跑回来。有一次,刚进了会场大门,主持人说,现在散会。在门口顶着蜂蛹而出的人群,别提多尴尬了。
开会时的人生百态,可能你也经历过。下面的内容,您老先生千万别对号入座。咱只分析普便现象,你若是觉得说的是自己,想找我理论,你可一定要再想想,是不是别人也有过那样的经历。万事都这样想一想,也就不容易陷入阿Q那般敏感的境地了。
咱接着说开会。重大的,规格高的会议,在主席台上坐的,基本上是部门的领导;规格低点,在主席台上坐的,往往是请来发言或者讲学的专家学者。不管那一种情况,坐在第一排的,都是重要的人物。作为吃瓜群众,只能从第二排往后排排坐。
再开会,你早去会儿,注意一下会场,如果不是在座位上放了自己的水牌,你会发现很少有人坐第二排。好多人都是往会场后面跑。
有些人不愿意和领导有太多的接触。他心里不踏实,怕被领导问起工作上的事。所以他要逃避。或者对领导有天然的抗拒心理,想要在空间上和领导拉开距离,眼不见心不烦。还有的就是怯场导致的害羞心理了。比如刚毕业的小姑娘,初到新单位,她绝不会坐在会场的前排。如果有,你对她要小心了。她要么是鲁莽不懂事,要么是刻意做出咄咄逼人的态势。
想要中途开溜者也会选择到后面坐。他把开会当做不得不参加的麻烦事。也许他嫌恶繁琐的议程,反感领导言之无物的讲话。可是工作的要求使他不得不钉在会场一段时间,对即将到来的会议心烦意乱。从主持人的第一句话开始,他就琢磨着如何离开会场,才能最小限度地引起别人的注意。
迟到者也最愿意往后面坐,轻轻推开会议室的门,踮起脚尖,顺着墙角往后走。他在乎别人的想法,这使他要尽可能地不引起别人的注意。不是不愿意坐在后面,而是是不得不坐在后面,因为前面的座位都被占了。偶尔有个空位,要坐进去,要麻烦五六人给他让道。他不好意思麻烦别人,只有坐到会场后面。
主动坐在第二排的人,他的内心有着积极的力量。他乐意和别人沟通交流,不惧怕事情的艰难。凡事,他选择主动进攻,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即使在应对别人时,不能得体地回复,他也会把这次不完美的经历当作一次磨砺。他期待下一次的交锋,他相信再碰到类似的场合,能做出令自己满意的应答。
下一次开会,做到第二排去。给自己一个暗示,告诉自己那个站在台上侃侃而谈的人,也许心里正扑通扑通地跳呢。做到前排去,嘴角上扬看着他说,给他些信心,也给自己一次机会,让自己不再惧怕想象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