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一个与佛同名的城市,单是这个Title就让人对弥勒有强烈的好奇感。在传统印象里,弥勒佛的形象与佛家慈悲为怀、宽厚包容的理念非常契合,完全没有其他大佛那种庄重威严、高高在上、令人顿生敬畏的气派。我本不信教,但是弥勒佛笑口常开、乐观豁达的形象,无疑是我们面对生活时该学习的态度,因此倒是对弥勒佛颇有亲切感。认识的一些弥勒本地朋友、以及一些去过弥勒的朋友,对这座城市的评价都出奇的好,是一座宜居城市。一群人对一个地方的评价高度一致,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此更加笃定了我要到弥勒去看看的决心。
弥勒市,是云南省直管、红河州代管的县级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北部。事实上,我一度以为弥勒市的名字由来或多或少与弥勒佛有些关联,后来查阅资料才发现,实际并无必然的关系,只是巧合罢了。唐宋时期云南东爨三十七部的一个部落居住于此,部落的头领名为“木勒(音)”,传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弥勒”部落,弥勒市也因此得名。虽然得知是个误会,但是丝毫不影响人们将弥勒市与弥勒佛联系在一起,并在锦屏山兴建了弥勒大佛像,而今已经成为到弥勒市必去打卡的景点之一。8月底公休假期还剩最后两天,遂决定自驾前往弥勒。我们由丘北方向进入弥勒,在305省道丘北境内末段,开始从山顶一路向下,虽然山路弯曲,但是景色极好,令人心旷神怡。空山新雨、雾霭飘浮,山顶上的村庄在雾气中若隐若现。
打开车窗,任由带着雾气的湿润的风吹在脸上,让人不自觉哼出近期火爆网络的歌曲“向云端,山那边.......”只有真正到了云端,才能体会到空山新雨后的凉爽寂静,才能体会到目望所及皆是清新翠绿的舒适养眼,才能体会到居于山巅,隔山相望、鸡犬相闻的田园闲情,才能体会到与云为伴、雾气从身旁腾起的仙侠景象。
沿着山路一路向下,直至山谷底部,就到了江边乡,这就算是真正进入了弥勒市地界了。江边乡名副其实,是沿江建立的,而这条江就是南盘江。当时看到地图上显示南盘江时,我心里就激动了起来。因为南盘江从麒麟区(我工作的地方)穿城而过,没想到竟会在这遥远的异乡不期而遇,就像突然在某个意想不到的地方遇见一个长久未见的老朋友一样,心里升起一股亲切感。又让人不禁感叹:江河不辞道远,昼夜不息。
沿着江边行驶一两公里,便又与南盘江匆匆别离。似乎是没有了江水的阻碍,道路两旁的山立马聚拢起来,行车其间,显得有些压抑。因地势陡峭,纵使有植被也无法将泥土、石头牢牢固定在山上,适逢雨季末期,路边仍然能不时看到从山上滑落的碎石、泥土,倘若量大,就会形成阻断道路的泥石流了。这样的路况让我想起了自驾西藏,在怒江七十二拐末段,怒江大桥过去一点的那个路段。两边的山峰坡度极大,人在路上抬头望,似乎山就是垂直的、直挺挺的插在那里,山顶掉落的碎石也是稀稀疏疏躺在柏油路面上,警示着往来者——此地不宜久留!
与318那段路不同的是,这段路两边的山上郁郁葱葱,长满了树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条路人畜无害、安全无虞,倘若粗心大意,或是运气不好遇上泥石滚落,那必然也是够喝一壶的。在路边见到几台停着的推土机和挖掘机,不得不让人怀疑,确实发生过足以阻碍交通的泥石流。我的担忧显然不是多余的,心里只想着尽快通行。幸运的是,整段路不算特别长,也就是几公里的样子,路上除了见到因路上碎石而爆胎的车外,并未遇到泥石滚落。慢慢的道路两边逐渐宽阔,再走几公里,豁然开朗,弥勒市区宽阔的盆地就尽收眼底了。
到弥勒市区天色已经暗了下来,遂直接到锦绣花街夜市去看看。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人流量不大,但也算是热闹,商家基本上都在营业,不过说实话各地的夜市大差不差,夜市不大,除了买些小吃大快朵颐,也无其他可逛的。
第二天早上去了红河水乡、湖泉生态园的人工湖,这两个地方景区味不算浓重,公园很大。作为本地人茶余饭后来散散步、跑跑步,周末带孩子来湖边玩沙,倒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两个地方说实话应该能把弥勒市区居民的幸福感提升一大截;作为外地人也可以来走一走,在人工湖旁边有些人造小沙滩,在云贵内陆腹地,也能感受到海滩的风情。
中午直奔锦屏山弥勒寺而去,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落下的。登了1999级台阶(倒是没有细数,只是觉得很多),看了1999厘米的弥勒大佛,此趟行程算是没留下很大的遗憾。
由于时间关系,也因为钱包的原因,还有很多收费景点未去。去过很多风景区,发现大同小异,常常使人觉得对不起钱包,这大概就是“穷人”的心态?因此,诸如云南红酒庄、东风韵、可邑小镇等等,虽然是在网上比较火的网红打卡地,但并不在我的必打卡名单里。但是说实话,弥勒旅游的自然资源似乎并不比其他地方好,也无太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这两年却发展得有声有色,这点倒是值得其他地方认真总结学习。
“匆匆一瞥”,就又离开。是从石林方向出城的,景象与丘北方向进来时又是完全不同,道路宽阔平坦、路况很好,反倒感觉少了些意思。
于2023年9月11日(图片无法上传,暂且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