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北街学校坐落在县城的水巷中段,被四面居民房包围着,学校是坐老校区,始建于清朝末期的1903年,最初叫完小,文革时期叫红卫学校,学校有小学五年、初中二年共七年制,后来有了城关中学后,撤销了初中部,成了纯小学。
我是土生土长的北街人,在北街学校上学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对幼儿园没有记忆。那时我们的教室全是旧房子,有的需要上几级台阶,有的需要上点小坡,课桌也是陈旧不堪,经常是书包课夲没处放,只能用书包带挂在课桌边上,教室有高有低,教室里是砖铺地,校园里好多部分都是裸面,操场就更不用说了,上课的钟声是铛铛铛为上课声,铛、铛、铛为下课声,也是有专门的敲钟人。记得我上四年级时,我们的教室比较而言是最好的教室,宽大还显新,好像学校就是有这么三间还算可以的教室,教室门口有个防空洞口,以备侵略者飞机上扔炸弹时供学生们躲藏,记忆中我们一次也没用过。
文革时期的1970年,我开始了我的小学生涯,那时只上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美术,记忆中好像就是这些。我们姊妹们的小学都处在文革时期,三年不升级、跳班、小初连读,卧倒、前进、前进、再前进,还有背上简单的行囊串联等等,这些都被我的姐姐哥哥们经历过,以至我的两个姐姐只有北街学校一个母校。
也许是我与北街有缘,长大后的我一直没离开过北街,我的职场、我的围城生活都停留在北街这块土地上,当然我的孩子也离不开北街学校这块成长地,北街学校是我们几代人成长的摇蓝。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今的学校早己变成了楼式模样,装备更新,旧教室也没有了踪迹,老师是换了一茬又一茬,学生是走了一届又一届,北街学校这块老校牌,她承载着中阳人厚重的文化根基,有着百余年的名号,尽管现在的私立学校、名牌学校招牌很响,可我始终认为北街学校,就是县城里最好的、最值得信赖的公立学校,不光收费低,教学质量也可和私立学校抗衡媲美,可以说是家门口的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