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这一篇章,提到在教育层面的要找尺码相同的人,即要教育追求方面相同、目标相同,就是那些同路人,有共同兴趣、和共同价值的愿景,和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共事自然是快事一件,可正如文质先生所说“君子和而不同要比这个开阔”,因为他忽略了生命个体的差异性,“各美其美”才会更精彩。
我们追求的应该是大的共识,这个世界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也更不可能有脾气秉性完全一致的人,所以我们应该去包容和肯定彼此的差异。有些理念不应定会长久的适用,时间在更迭社会在发展,我们应在小学阶段提早为孩子们种下人类的梦想和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这种和平才是以后长成参天大树的基础。
我今天刚刚看了一个小视频,身在德国的小媳妇,孩子要上小学一年级了,夫妇两人共同去开家长会,了解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她讲了欧洲的教育理念令我很羡慕:一到三年级一直是上半天的课,如果家长忙下午也可以在学校,有专门看秩序的老师,孩子可以阅读、可以玩耍、但没有老师会强迫他们学习,有问题需要帮助的,来时会给予辅导。在这里没有强扶孩子学习、在这里老师不会天天的唠叨,苦口婆心的劝说刻苦学习,以后考个好大学,在这里小学阶段更重视的是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而到四年级后就会分流,将学习习惯和态度好点孩子分流,而另外一些孩子就会按各自兴趣去学习,因为社会中本就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孩子们在无压力的状态下度过美好的童年,在快乐的每一天去探索和发现,与这个世界建立链接。
而我们却每天因为升学压力、因为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不得不强迫孩子们学学学,学习是你吗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吃不了学习的苦就会吃社会的苦,我们变着花样给孩子们洗脑式劝说,可观察孩子们该溜号的还是会溜号,道理都懂,可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码事了。就如我的班级有两位一点也学不进去的学生,不会写字,一个思维不错,时间能力强,善交际,但只会写汉子一二三和自己的名字,其他纵使你手把手教也记不住,如果这个孩子现在能学点技术或手艺,长大后没准也能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可现在他只能无奈的和我们虚度六年时光,等到初中辍学打工。命运对于普通人有时真的很难挣脱,只期望有一天孩子们能有一个刚开放的选择空间更大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