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分享一下,关于中国疯卖的面膜。
每个人的朋友圈里都有一个卖面膜的微商朋友。事实上,大概80%的微商都是卖面膜的。保守估计,中国的面膜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300亿人民币,相当于二十八亿张面膜,足足能填满8万个足球场。明星范冰冰家的冰箱,一打开都是面膜。相比之下,西方女性对面膜的态度就非常冷淡了,整个欧洲,使用过面膜的女性只占30%-40%。我们都知道,中国女性敷面膜是为了美白,那为什么欧洲人就不想美白呢?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东西方的审美差异和面膜的发展历程。
其实一开始,无论东方西方,都是以白为美的。因为早在农业社会,绝大多数人都在户外劳作,皮肤越白就意味着社会地位越高。所以当时的贵妇都想尽办法美白。比如古罗马的贵妇,就用牛奶、杏仁、亚麻油等材料做成膏来美白;后来,还发明出了划时代意义的铅粉,铅粉的美白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直接强大,深受女性喜爱。但我们都知道,铅是一种重金属,对人体伤害极大,很多人因此铅中毒,导致神经麻痹甚至胎儿死亡。即使这样,铅粉还是在全球范围流行了2000年,直到19世纪末,才陆续消失。消失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法律禁止,二是女性有了其他替代品。但是这个替代品说出来也能吓死你,竟然是砒霜。19世纪末,化妆品厂商生产的外敷砒霜皂和内服砒霜片,在欧美都特别流行。和当时的要美不要命比起来,如今的敷面膜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但是从20世纪开始,东西方的审美出现了分水岭。西方工业程度加深,西方女性的办公场地从室外变成了工厂车间和办公室,这时候,白皮肤就失去了原有的优势,小麦色皮肤就后来居上了。因为欧洲大陆本来日照就少,一般人是晒不黑的,只有足够有钱有闲才能去海滩度假晒太阳,把自己晒黑。可咱们东方的工业化进程比较慢,而且日照也足,即使没有晒太阳的度假文化,晒黑也不难。再加上亚洲人五官相对扁平,小麦色皮肤只能降低颜值,所以直到今天,美白依然是东方的主流审美,你要是当面说一个女孩长的黑,她一定不高兴。各种专业的美容院、美白产品就是从这个时候出现的。
如果说东方女性的目的就是美白的话,那美白的产品何其多,为啥偏偏面膜一枝独秀呢?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面膜广告商营销有术,什么“深度滋养”、“去黄祛斑”、“美白嫩肤”啊,功能渲染得特别足,还制造了很多让人不明觉厉的噱头,比如叫“皇家基因肽作用因子”的美白成分啊,还有什么“来自泰国普吉岛海洋深处的AAA级海藻”啊,“超低温临界萃取富士山新鲜樱花汁液”啊等等。成分上没文章可做了,就变着花样说材质,什么天丝面膜、蚕丝面膜、竹炭面膜,目的就是给用户造成一种感觉:用过这款面膜,皮肤瞬间就会吹弹可破、肤若凝脂。其实说到底,这些成分不过都是维生素、多糖和各种提取物罢了。第二个原因,就是面膜的生产成本低,做一款面膜比开一家饭馆还容易。因为有专门的面膜定制厂商帮你做,你只要把想法告诉他们,从包装设计到营销方案再到网站注册、仓储发货,厂商都能替你完成。所以,平均每张不到2元的成本,就能收获属于自己的面膜原创品牌,还什么都不用管。这么红火又没什么门槛的生意,做的人自然就多,面膜市场自然就越来越大。
说到这,很多女性朋友似乎更关心一个问题,就是面膜到底有没有美白的功效呢?答案是:并没有。我们的皮肤外层是有一层角质层的,它会阻碍细菌和有害物质进入皮肤,也会阻止面膜里的功效成分进入皮肤,即使添加了脂溶性成分,面膜里99%的成分也都只能停留在皮肤表面,影响不到真皮层,什么玻尿酸、蜗牛粘液、猕猴桃提取物都一样。像胶原蛋白这种大分子糖蛋白也就只能给皮肤表面带来黏糊糊的触感而已,并不会带来实际的效果。也就是说,在天花乱坠的面膜功效里,只有基础的清洁、保湿功能是可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