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的时候,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教师,教书育人,陪着一届届的孩子们慢慢长大,纵使自青丝韶颜转至鬓边霜寒,也无怨无悔。在就读师范院校的时候,我也曾经无数次去想象工作后的情景:初为人师,我肯定是颇有几分自豪之情;随着时光流逝,看到所带的孩子们由懵懂不知事的孩童,到长成一个个聪明灵秀的大孩子时,自然也会相当有成就感吧!
然而,当我终于成就了自己的教育之梦,开始真正教书育人的时候,我才发现,从事教师这个行业绝非易事。现在的小学生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乖巧,班主任的事情也相当繁琐,更别提,班里还有很多“不听话”的孩子。
就拿班里最调皮的小R同学来说吧,他刚入学的时候,我便关注到了他。因为年龄不足,一年级时的小R同学表现出了各种的不适应症状。他活泼、好动,没有办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而他的家人呢,又是沉迷于“码城墙”中,无暇顾及孩子从幼儿园到一年级的心态、行为变化。于是,当同班同学慢慢开始适应小学生活时,然然还是处在幼儿园的心态中,上课时常常背着书包闹着要回家,或是在课堂上玩玩具、打闹,对老师的上课声充耳不闻。到了三四年级,小R同学的情况每况愈下,由于长时间不听课、不写作业,他的成绩一落千丈,对学习愈发提不起兴趣,成了我们班的“老大难”。
针对小R同学的情况,我曾经经历了查资料——尝试的艰难过程。总结起来,我的方法分别有:
一、盲目夸奖法
记得在翻阅教育理论的时候,曾经有一个我很感兴趣的现象叫做“罗森塔尔效应”。这说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这一效应反应了老师的期待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于是,我就开始不停地夸奖小R同学。只要他做了一点点好事,就开始不停表扬他,“真好”,“真棒!”刚开始的时候,他表现得的确比之前好多了,似乎很享受这种表扬,但是时间久了,慢慢的,他似乎“免疫”了,于是又开始回到了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中……
二、情感亲近法
身为一个老师,我对小R同学和家人的表现,都有种“怒其不争”的感觉。感觉自己用真心去和家长交流,家长反而是避而不见,完全不领情,这让我有种委屈和挫败感。一度,我总是打不通小R同学家长的电话,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被拉入了黑名单。每次把他留在办公室里写作业,也不再有人来接,好似这个孩子是孤零零地生活在世界上似的。又一次,家长在孩子被留下来之后,答应五点来接,结果五点以后却关了机,无法联系。小R同学和我就这样在学校里呆到了八点多,在我无可奈何之下,准备把他带回自己家过一晚的时候,家长才姗姗而来。这样长期沟通不畅带来的“心累”让我忍不住把这种感觉投射到孩子身上,所以,在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小R同学一直处于比较僵硬的状态。有时候面对小R同学上课离开座位打闹,或者是连续数周来我办公室补作业时,我的情绪甚至会到了失控的边缘。后来,我干脆放了自己一周的“假”,不再这样徒劳地补作业,给我和他一点彼此反思的空间。
直到我翻开当年的日记,蓦然回首我的教育之梦,才惊觉,自己在迷茫中渐渐遗失了自己。小R同学只是个孩子,本身家庭教育这块已经有了很大的缺失,如果我再放弃他,那这个孩子的身心发展又会怎样呢?所以,我找回了自己的初心,开始抱着浓浓的负疚感开始翻阅各种教育书籍和儿童心理学的书籍。
后来,我在唐全腾的《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里看到了“单纯曝光效果”这个新奇的名词。“单纯曝光效果”是指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愈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出现次数愈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就愈高。但“单纯曝光效果”并不是用的越多越好,也有限制,有三点需要特别提请注意:
1、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作用。
2、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了一些冲突,或是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3、过多的曝光会引起厌烦。”
想想,这对我和小R同学这种沟通不畅的师生关系可能有用。当孩子不喜欢老师,他又怎么会喜欢上我执教的学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又怎么敢来寻求我的帮助呢?
于是,我开始有意无意地增加我和小R同学接触的频率。一开始只是很简单地让他帮我抱本子去办公室,或者帮我给花儿浇水、帮我去倒喊其他同学来办公室。每次这样做的时候,我都表现出很需要他帮忙的样子,当他帮我做到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以后,我就很开心地向他道谢,或者用糖果来奖励他。后来,慢慢发展到帮我的忙当“小评委”“小老师”,检查同学们谁的作业字最端正。在这样频繁地接触过后,小R同学明显跟我亲近了些,上课偶尔也有兴趣举手回答问题了。
三、适度夸奖法
在此基础上,我又开始进行了对小R同学的单独辅导,这次跟以往的“惩罚措施”可不一样。以往,当他作业没有写完的时候,我会跟他说,叫他来办公室“补作业”,或者是“罚背书”,这样的词汇可能让孩子有些害怕,所以常常出现偷偷跑掉的局面。而每次他跑掉以后,我又会训斥,会不会是这个原因让孩子跟我越来越疏离,越来越不愿意写作业你?
现在,我会很认真地跟他谈心,让他明确老师让他来,是为了帮助他学习,并且每次会提前告知今天的学习内容,早完成早结束。对这种说法,小R同学的接受度明显很高。
在同时,我也会去表扬他。但是这种表扬是具体的,有内容的,而不是当初很盲目随便地表扬他是个好孩子。在他字写得端正的时候,我会表扬他认真;在他愿意帮助同学时,我会表扬他是个有爱心乐于助人的孩子;当他偶尔愿意举起手回答问题时,我更会大力表扬他的进步。同时,当他出现了反复,开始犯错误时,我只是跟他约定好,用眼神示意,或者去拍拍他的肩膀。这样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更让然然知道,他什么举动是对的,什么举动是错的。这,也就是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分为两种类型:正强化和负强化。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当然,现在的小R同学,依旧是个很普通的孩子,作业依旧不写,上课定期午睡,学习成绩只有二三十分,心理年龄也有些偏小,爱玩爱闹。但是,在一个长程的时间里,他在一天天地进步。虽然他的进步是微小的,但是在他每一次微小的进步中,都有我相随在后。都说教育孩子苦,可是看着他们这样慢慢长大,我何尝不是甘之如饴呢?在今后,我依然要与书籍结为灵魂的挚友,以教育理论为引路的明灯,用我的耐心、爱心和责任感,和小R同学,乃至更多的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对待他们幼小的心灵,珍惜他们的每一点一滴的成长,陪伴着他们一起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