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悉达多》:不是所有人都能生活在当下

《悉达多》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的副标题为“一首印度的诗”。从副标题可以看出,写的是一个与印度文化相关的书。

这本书很早地就被添加到我的电子书书架了。这两天翻出来是因为一个短视频。视频博主讲着自己对生活和工作的迷茫、焦虑;翻看视频下的评论,有很多人说他像悉达多。我想看看悉达多经历了什么,我能否从他身上找到我们普通人的影子。

1、《悉达多》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婆罗门是印度社会阶级制度中的最高种姓,祭祀贵族,掌管着宗教。书中的主人公——悉达多是婆罗门之子。在父亲母亲眼里,悉达多智慧、懂礼、悟性高,日后会成长为伟大的贤士和僧侣,成长为婆罗门中的王。在朋友乔文达眼里,悉达多具有万千优点,他有很强的使命感、崇高的思想,是一个优秀的婆罗门人。

大家以为悉达多会成为伟大的婆罗门人,然而,让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一天,悉达多毅然决然地决定离开婆罗门生活,去追寻那个能让自己心灵真正安宁的自我。

悉达多在追寻自我的路上,共经历了少年沙门悉达多、中年富商悉达多和老年船夫悉达多三段不同的生活。少年悉达多学在这三段生活中,悉达多对人生意义和追求的自我不断地思考,认知不断地更新,最终获得了内心的宁静,实现了真正的自我。

2、让自己内心宁静的生活是最适合自己的生活

读完《悉达多》这本书,我再次确认:我们毕生追求的生活,其实就是一种让自己内心宁静的生活。

悉达多是如何获得宁静的?

在少年沙门悉达多生活中,他随沙门深入林中修行,练习了克己禅定、戒斋、屏息剑气技艺,希望自己坠入空无,无渴望、无梦想,无喜无悲,试图通过去除“我”,让空洞的心灵获得宁静。但最终发现,这些知识技艺只不过是让自己暂时从那个“我”的折磨中暂时逃离了出来,本质上,自己还是那个充满渴望、痛苦的“我”。

在中年富商悉达多生活中,悉达多再次思考了人生。悉达多觉得,在探寻这部世界之书的道路上,他忽略了太多所见、所尝、所闻、所感……这些看似表象的东西。而这些是构成世界之书的词语,看不到这些词语,自然寻找不到其中的意义。他向名妓迦摩罗学习欢爱的艺术,以此为契机为一名富商工作,并成为富商。在此期间,悉达多经历了从蔑视世人到成为世人。然而,他觉得自己不能像世人一样,真正地去生活、去劳作、去享乐。这段生活最后,悉达多学会了他最难接受、最蔑视的东西,沾染上了赌钱和珠宝游戏。他觉得自己不快乐,这种生活对他来说没有意义。

在老年船夫悉达多生活中,他求学中“死了”一回,在尘世中“死了”一回,他再次回到了儿时一无所有、一无所能的状态。“全新的”悉达多兴致盎然地做起了船夫,并向河流和老船夫学习,学习抛弃激情和期盼,保持宁静。在这段生活中,悉达多从河水那里认识到了“时间并不存在”,河水只有当下,没有过去和未来。他觉得他的生活也是如此,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在此期间,悉达多还见到了自己和迦摩罗的儿子,这次相见所带来的痛苦和愉悦,让悉达多理解了自己曾经蔑视的世人,理解并同情他们不是由思想和理智,而是由冲动和欲望掌管的生活。

最终,在悉达多的眼里,所有声音、目标、渴望、痛苦、欲念,所有善与恶合为一体,构成世界,构成世界之河,生命之音乐。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从那一刻起,他追寻到了他内心的安宁,成为了一名“世尊佛陀”。

悉达多最终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宁静,我觉得在于他从丰富的经历中的收获。少年悉达多学过克己禅定、戒斋,内心拥有强大的韧性和内在支撑;中年悉达多经历过世俗生活的“洗礼”,对外在的追求俨然没有了渴望。一个对“内在”和“外在”都没有过高追求的人,最终会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当下。

和悉达多类似的,比如《刀锋》里的拉里,曾经是飞行员的他,因为一次事故让他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怀疑。他读书、体验体力工作,游历各个地方,甚至去见遥远的东方象神大师,最终他能回到俗世里生活,在俗世生活中享受世上万物。当然,他还需要养活自己,做过汽车修理工;为了了解他阔别多年的美国风貌,后来做了卡车司机。悉达多和拉里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内心不断收获和成长,最终获得内心安宁。

我们普通人如何获得宁静?

我们内心得不到宁静,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欲望需要满足,比如财富、陪伴、虚荣等等,很多人的内心在满足自己的种种欲望而挣扎。

在我看来,在这些欲望中,除了健康、温饱、安全感之外,很多欲望是没有必要的。

健康如何获得,生活方式健康,坚持锻炼身体等等;温饱和安全感如何获得,拥有一份工作,加强生活保障,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价值感等等。

满足了健康和温饱这些基本的欲望之后,我们就需要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求。内心宁静本身是一种感觉,感受一种感觉是离不开有感觉的“我”。获得宁静不是依赖于外界,而是源于内心。

就像少年悉达多对世尊佛陀乔达摩说的,他寻找的从来都不是更好的法义,也不存在更好的法义。他追寻的是摆脱所有圣贤及法义,去独自实现目标或幻灭。

还有毛姆对拉里的看法:拉里追寻的是能满足他身心的法则、好好地度过人生的法则。这种法则不依附于外在的宗教,而是运用人自身理性良知的能力,完成最伟大的理想——自我实现。

只要“我”是能从世俗生活中看到意义,那就能够用心生活,感受到宁静。

人生就像一幅图案,出生、工作、婚姻、生育、死亡等是编织出的最简单的形状,我们不可能从没有形状的画中看到画中的美。用悉达多的话说,所见、所尝、所闻、所感……这些看似表象的东西,其实是构成世界之书的词语,看不到这些词语,自然寻找不到其中的意义。

工作中,无论我们更换多少次工作,仍然感到痛苦;生活中,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与孩子相处中,总是没有耐心……偶尔的内心不平静,没有关系,但如果调整之后仍然没有改善,或许,是我们自己缺乏感受快乐的能力。

所以,如果一个人乐于去经历,去体验各种不同,还能在工作中、生活中、不同经历中,总能关注到这每一件事里面闪闪发光的、让自己快乐的东西,他一定拥有感受幸福、获得宁静的能力。

如果真的找不到内心的宁静。我有一个想法,或许,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生命中不论经历什么,选择什么生活,到一定的年纪之后,内心最终都会归为平静。就像孔子一样,“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就知道,很少有上了年纪的人还在追问生命的意义,或者求取内心的平静。他们每天漫步在公园里,或劳作在田间,或照顾子孙,每天做一些重复的事,不抱怨过去,不担忧未来,不与别人比较,只专注于当前的生活琐碎。

所以,我觉得,即使悉达多没有成为船夫,没有做富商,他是不是也会通过思考也好、内心和解也好,最终达到从心所欲的状态呢?如果真是这样,这个过程一定是比较艰难的。丰富的经历就像加速器,能加快一个人理解生活的本质,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

来源|微信公众号“安心小客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