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给娃讲了一个故事,故事大意:主人公喜欢主动打招呼,被夸有礼貌。嘴巴骄傲地认为自己厉害,鄙视耳朵。后来耳朵进水,听不见了,嘴巴知道错了。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W:“小丽啊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B:“小丽是开铲车的。”(汗,小狗汪汪队又来了,我惶恐,不要又跑去看小狗汪汪队啊。吓死宝宝了。)
W:“哦,是吧。重来啊。”
W:“有一个小男孩啊,很有礼貌。”
B:“叫做BBB(孩子大名)”。(汗,一听有礼貌就是他自己,好吧,我就依了你。)
W:“有个小男孩呀,他叫BBB,他见到人啊,就打招呼,巴拉巴拉......。”
奇迹出现了,今天接他放学的时候,从来不打招呼,扭头就走的他,主动跟老师说:“王老师,拜拜。”
不知道是故事的力量还是今天被老师顺的心情好呢。
这个故事让我突然感觉:妈妈的态度真的太重要了。
以前,对于育儿一知半解,看了一些文,只知其字,不懂其意。认为不应该强迫孩子打招呼,于是,外婆跟他说,叫阿姨啊。我就当着孩子的面,跟妈妈说,他不愿意叫,就不要难为他。就这样,孩子一直对于打招呼都很抗拒。也许,他的内心是想打招呼的吧,奈何妈妈的态度感觉,妈妈不喜欢我打招呼呢。
昨天的故事,也让他知道,原来妈妈是愿意我去打招呼的呀。原来妈妈对于打招呼是赞同的呀。原来打招呼是可以获得表扬的呀。
当然,对于他不打招呼,我和他爸爸一直没有给予过负面的强化,随便他。也许也就是这样,他能够在获得新的认知之后,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所以,再次印证了:不批评,不指责,不抱怨,对于孩子教育的影响之深远啊。哪怕我们的认知不能够在当时当刻给予孩子引导,但是,最起码我们能做到不批评,不指责,不抱怨来保护好孩子未来接受新认知时能调整行为的潜意识。